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六章 齐鲁英杰(23)

第六章 齐鲁英杰(23)

2025-03-31 02:07:58

但家庭的变故并没有使刘勰意志消沉,他笃志好学,立志作出一番大的事业。

当刘勰踌躇满志时,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到他身上:母亲因积劳成疾早早去世了。

此时刘勰刚满20岁,等他为母亲守丧三年后已过了适时的婚龄,结果终身未婚。

公元490年,齐武帝颁布诏书:公卿以下各举所知,随才受职,进得其人,受登贤之赏,荐非其才,获滥举之罪。

诏书的颁布使处于苦闷之中的刘勰看到一线光明,他带着被举荐的希望,离开家乡,奔走于建康城内的亲朋好友之间。

可是,人海茫茫,有谁会帮助一个孤儿呢?当时,定林寺的僧侣与皇室有较为亲密的关系。

刘勰认为前往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即便没有被推荐,也可以有读书吃饭的地方,还可以躲避兵役。

来到定林寺后,刘勰依照寺庙里的规定生活了10余年。

在这10余年间,刘勰作为帮工居住在寺中,每天的任务就是整理佛教古籍。

由于刘勰学问高深,又能写出好文章,深得朝野士人和名僧的器重,京师李德寺塔及名僧碑志都会请刘勰制文。

公元492年,定林寺高僧超辩圆寂,其碑文就是由刘勰撰写的。

刘勰虽然身居佛门,但强烈的仕途欲望使他心系仕宦。

成名成家的想法一直盘旋在心头,使他根本无法安于现状。

通过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和深思熟虑,他认为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也就是说人生在世,要么从政当官、为民造福,要么著书立说、千古留名。

在充分估量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之后,他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的只有著书立说。

于是,他想到为经书作注,以阐释圣人的意图。

随后,他又想到马融和郑玄已经在注经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自己纵然能够有较深的理解,也很难自成一家。

因此,针对当时文风淫糜、文章体制逐渐败坏的现状,他决定遵尼父陈训,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打定主意后,刘勰利用整理经文的一切业余时间,花费将近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论古今文体的千古奇书——《文心雕龙》。

著作完成初期,虽然曾在文人墨客间传送,但并没有受到世人的重视。

刘勰却深知此书的学术价值,决定请文坛领袖沈约过目。

于是,他装扮成货郎,带上书等候在沈约经常行走的路上。

当沈约的车辆经过时,刘勰上前献书。

沈约翻看之后,觉得此书深得文理,不禁对刘勰大加褒奖。

有了沈约的褒扬,刘勰很快被任命为奉朝请(官职),虽然此官职既无实权,又无属员,但是对刘勰来说,这却是走向仕宦的第一步。

公元504年,临川王萧宏(公元473—526年,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的第六子)担任中军将军,将刘勰找来作为记室(官职,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至此,刘勰真正离开定林寺,开始了仕宦生涯。

在此后的数年间,刘勰曾经取得过梁武帝的欢心,但在仕途上却不得志。

晚年的刘勰逐渐醒悟,认为一切都是梦幻,悲凉和愤恨布满心头,出家的念头越来越盛。

于是他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出家。

武帝应允,并赐法名慧地。

直至去世,刘勰始终生活在定林寺。

《文心雕龙》共有50篇,开始的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主要讲文之枢纽,属于全书的总纲。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分别叙述了各种文体的源流、特点和写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从《明诗》至《谐隐》的10篇为有韵之文。

自《史传》至《书记》的10篇为无韵之笔。

《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等5篇没有密切的联系,都是抛开具体的写作,单独探讨有关文学的某些重大问题。

最后的《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写作的缘由与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