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历史学家范文澜(1893—1969年,字仲云,号芸台,浙江省绍兴县人)曾说: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讨论文学,《文心雕龙》实是唯一的一部大著作。
鲁迅先生曾经将《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并称赞道: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第六节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非常繁荣。
在这种大社会背景下,山东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自然不会缺少名人的身影。
正是他们在有意无意间对整个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或大或小的推动作用。
一、唐初名相: 房玄龄房玄龄生于公元579年,字乔松,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官宦世家。
祖父名叫房熊,曾担任主簿;父亲名叫房彦谦,曾在隋朝担任司隶刺史。
房玄龄小时候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是诗书。
经过多年的努力,年轻的房玄龄已博览经史,并写得一手好文章。
隋朝末年,他跟随父亲来到长安。
当时天下太平,人们都以为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动乱。
但房玄龄却未卜先知地意识到即将出现战事,隋朝很可能因此灭亡。
于是,他对父亲说: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储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
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
房彦谦听后,非常同意儿子的见解。
公元596年,年仅18岁的房玄龄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羽骑尉,在秘书省担任校雠(校勘和校对)。
此时,素以知人见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见到他,非常欣赏其举止言谈,对裴矩(?—627年,字弘大,今山西闻喜县人,隋唐之际的政治家、外交家)说: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地区的农民纷纷起义反隋,浪潮越涌越凶。
公元617年,李渊率领大队人马攻占京师长安,秦王李世民率兵出征渭北。
这时,房玄龄慨然有忧天下志,毅然投身于秦王李世民的麾下。
两人一见如故,秦王当即任命房玄龄为渭北行军记室参军。
从此时开始,他跟随李世民转战南北。
房玄龄非常有才干,也很忠诚,深得李世民的赏识,很快成为秦王的心腹和秦王府中的决策人物。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在论功行赏时,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人为一等功,进爵邗国公,赏赐实封一千三百户。
淮安王李神通极力反对这样的封赏,认为房玄龄等人是文人,不应功居第一。
唐太宗回答道:国家大事,惟赏与罚。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
公元629年,房玄龄被封为魏国公,此后他更是精诚为国、孜孜求治。
史称房玄龄: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生入死多年,备尝创国立业的艰辛。
因此当唐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业的艰难时,房玄龄说:方时草昧,群雄竞逐,攻破乃降,战胜乃克,创业则难。
但是,房玄龄还注意到守业的艰难,认为创业者由于历经艰险、了解民情,建立霸业后能够精勤于治,一般都能将国家治理得较好。
但其子孙因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很容易骄奢败亡。
因此在回答唐太宗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的问题时,他答道: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