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六章 齐鲁英杰(30)

第六章 齐鲁英杰(30)

2025-03-31 02:07:58

22岁时,辛弃疾曾组织数千人参加耿京的抗金起义军,第二年奉命南归,被高宗授予官职。

当辛弃疾踌躇满志意欲壮大军队恢复中原时,却处处受到排挤,没过多久就被解除兵权,赋闲在家。

虽然如此,他依然心怀故土,矢志收复河山,并曾以独到的眼光写出《美芹十论》,准确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和作战方针,只是朝廷主张求和没有采纳。

辛弃疾生性豪爽,非常看重友情,与朱熹、陈亮等人交往甚笃。

朱熹死后,朝廷严禁朱熹之学,其门生、友人无人敢去送葬,而辛弃疾以61岁的年纪前往哭送。

他与陈亮的交往,更广为后人所传颂。

1178年,辛弃疾任临安大理少卿,当时同僚吴交如因病过世,但家贫无钱买棺入殓。

辛弃疾知道后感叹道: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厚赠银钱给死者的家属,并上疏皇帝,请求抚恤吴交如的遗眷。

此时,人中龙、文中虎的永康人陈亮来到临安,上书孝宗,建议迁都建康。

陈亮是一个有经济之才、坚持驱逐金人、反对道学空谈心性的杰出思想家,还是气概豪迈的大词人。

陈亮非常仰慕辛弃疾,急欲相见。

当时辛弃疾住在临安城郊,宅前有一条小溪,溪上有木桥。

据传说:陈亮骑马来访,但马到桥前停止不进。

陈亮3次挥鞭催马,马只是盘旋跳跃并不肯前进一步。

陈亮大怒,拔出宝剑斩断马首,然后步行过桥。

辛弃疾看到此番情景不由骇然,急忙出来迎接,此后两人结为至交。

隆冬的一天傍晚,大雪纷飞,辛弃疾卧病在床,忽然家人来报:东阳陈亮来访。

辛弃疾急忙下床迎接,并命家人备好酒菜,与其边饮边畅叙心曲。

当两人论及时势而谈到北方沦陷地区人民的苦难时,都慨叹不已。

悲愤至极,辛弃疾从墙上摘下一把宝剑,递给陈亮观看。

陈亮抽剑出鞘,寒光一闪,湛如秋水,实乃好剑。

辛弃疾说此剑是自己在历城起义时,一名战士的父亲所赠,真实表达了中原人民抗金的坚强意志。

当追述起当年威镇山东,使金人闻风丧胆的农民领袖耿京时,辛弃疾不由唱起新近填写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随着歌声,陈亮舞起宝剑,寒光闪闪、冷气森森。

歌声停歇,他收住宝剑,盛赞辛弃疾歌词的悲壮,辛弃疾则赞扬陈亮剑术精湛。

辛弃疾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不向投降派妥协的政治态度,使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屡受打击。

空怀复国强兵的本领而无处施展,心情自然很复杂、矛盾,于是他把爱国心绪投入词作中,形成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

辛弃疾因此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辛。

辛弃疾的词风继承了苏轼诗风,以慷慨雄奇、沉郁苍凉为主,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龙腾虎跃、生机勃勃,毫无妮子之态;笔下的山水等自然景物,既有清新自然之美,又有雄浑冷峻之壮烈。

辛弃疾的词现存600余首,数量居宋代词人之首。

他的作品体裁多种多样,风格富于变化,内容极其丰富,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为主题。

在这些词篇中,可以感受到词人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怀念。

辛弃疾把词作为呼吁恢复国土、激励抗金的武器。

当南宋军民取得征战胜利时,他赋词赞颂;当朋友赴召或升迁时,他赠词激励其为恢复中原大业尽心竭力。

当然,他在更多词中抒发了个人的报国心声,倾诉自己驰骋疆场的渴望,发泄报国无门的不平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

此外,词中还对南宋主和派的屈辱妥协进行了尖锐批判,指出主和是误国罪行,并谴责得势佞臣对有志之士的迫害。

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难酬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辛弃疾热爱祖国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