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学家:王祯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生活在元朝的初、中期。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很少,生卒年代不详。
王祯曾做过几任县官,关心人民疾苦,积极劝桑兴农,发展农业生产,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创作了《农书》。
在王祯生活的时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王祯的家乡东平位于山东西部,是大运河和黄河的交汇处,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人们重视农业的思想与言行均对王祯产生了一定影响。
元贞元年(1295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王祯担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的县令。
在任期间生活俭朴,曾捐出薪俸兴修学校、桥梁、道路,并鼓励农民扩大种植。
王祯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被人们称为惠民有为。
《农书》是王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公元1313年印刷问世,前后写了十余年。
该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共约136万余字、共36卷。
《农桑通诀》是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论,包括农业史、地利、授时、耕垦、耙劳、播种、锄治、灌溉、粪壤、收获等。
《百谷谱》专门讲述各种农作物、菜蔬、瓜等的种植方法,其中棉花种植与推广最有价值。
《农器图谱》有306幅各种农具、灌溉工具、运输工具、农业机械、纺织机械的图,每幅图后均附有文字说明,对其结构、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如可兼磨、砻、碾三用的水转轮轴等。
《农书》全面、系统而又有比较地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所提出的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的观念对当时的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九节明朝时期明代由于战争不断,山东多是无人之地,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奖励人民垦荒的措施。
得力的整治措施实施后,山东的人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原本比较萧条的社会也逐渐变得繁荣起来。
在这种大背景下,李攀龙等文化名人从山东这块土地上走了出来……一、历下诗派的创始人:李攀龙李攀龙(公元1514—1570年),字宇鳞,号沧溟,明代诗人、文学家,济南历城韩仓人。
李攀龙出生于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意外亡故,全家只能依靠母亲缝补纺织来维持生活。
虽然家境贫寒,母亲依然供他上学。
李攀龙刻苦好学,18岁时成为县学诸生。
此后他常与好友殷士儋、许邦才等到山涧丛林中吟诗作赋,被人称为狂徒生。
嘉靖十九年(1540年),李攀龙考取乡试第二名,四年后(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担任刑部主事之职。
在京期间,他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等人结社论诗,得后七子之名传于天下,李攀龙被人们称为后七子的首领之一。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后,李攀龙相继任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山西司郎中等职。
由于在任期间公平执法、除弊兴利、刷新政治、政绩斐然,他于嘉靖三十四年升任陕西提学副使。
到任后,由于与陕西巡抚不和,他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回家,在今济南市东北郊的华山脚下、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上修筑了白雪楼,从此闭门谢客,只与好友许邦才、殷士儋等人互相切磋,并专意于读书和写作。
隆庆元年(1567年),李攀龙被推荐担任浙江按察使,随后改任浙江参政,隆庆三年升任河南按察使。
没过多久,其母亲因病过世。
为此,他匆忙奔丧回家,并于次年8月在家乡去世,葬于历城城郊的牛山之原,后移葬在药山之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