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六章 齐鲁英杰(33)

第六章 齐鲁英杰(33)

2025-03-31 02:07:58

李攀龙自幼爱好诗歌,酷爱古代文辞,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但反对当时萎靡的台阁体文风,创建了在文学上独树一帜的历下诗派。

李攀龙一生著述颇丰,有《沧溟文集》、《白雪楼诗集》、《古今诗删》等多部著作。

二、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符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

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

戚继光的祖辈均为明代将领,父亲戚景通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严明,曾任都指挥使。

戚继光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军事生活的熏染,很早就有忠心保国的志向。

公元1545年,17岁的戚继光继承父业,承袭世职登州卫(今山东蓬莱县)指挥佥事,并以父辈为榜样留心韬略,奋迹武闱,决心为保卫祖国海疆做出贡献。

1548年,明王朝为了抵御蒙古鞑靼对京城的侵袭,把蓟州(今天津市蓟县,当时指山海关至居庸关一带)列为边镇,由山东、河南抽调大量官兵戍防。

戚继光连续5年,每年都率领本部人马前往蓟州一带执行戍务,在此期间,他两次上书朝廷,献防敌方略。

公元1553年,戚继光因战功卓著而升任都指挥佥事,统辖3营24卫所,奉命主管山东的防倭寇军务,防线从江苏与山东的交界处一直延伸到山东半岛北端。

海防线非常长,但卫所的兵力却极为有限。

为了设防倭寇侵袭,戚继光开动脑筋思索良策。

通过与当地官员、百姓,特别是渔民们的交谈,他了解到倭寇在每年3、4、5、9和10月的活动最猖獗,同时还了解到这几个月的气候、风向及船只可能停靠的地方。

摸清倭寇活动的规律后,他在倭寇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重点设防,同时整顿卫所、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巩固了山东地区的海防,令倭寇不敢前来骚扰。

公元1555年,浙江地区遭到倭寇的肆意侵犯。

戚继光调到浙江担任参将之职,负责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率军抵抗倭寇。

上任伊始,他发现军队的素质不良,兵无节制、卒鲜经练、士心不附、军令不知,作战很难取胜。

于是向上司提出招募新兵、亲行训练的建议,获得许可后前往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等3000多人组成新军,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其成为熟悉军纪、法度,熟用手中兵器,能够奋勇作战的队伍,人们称其为戚家军。

同时,戚继光还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改造队伍的队形,并创出鸳鸯阵法,使长短兵器配合作战,用火器和弓箭掩护,从而重创倭寇。

公元1561年5月,倭寇集结上万人,分乘数百艘船只,窜至宁海、奉化、桃诸等浙江沿海县城,企图攻占台州府城。

戚继光得到消息后,率领戚家军采取偷袭、伏击、快速奔袭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将倭寇军队打得晕头转向、慌忙逃窜,最终歼灭敌军6000多人。

第二年,倭寇再次集结人马前往福建沿海侵扰,很多城镇受到倭寇荼毒。

戚继光急忙率军驰援,一举捣毁倭寇在横屿(今福建宁德城外海中)的老巢。

首战胜利后,他又连续发动攻势,一举摧毁倭寇的多处据点,使倭寇死伤无数。

后来,戚继光与巡抚谭纶、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通力合作,彻底消灭了闽、粤沿海的倭患。

公元1567年,戚继光被张居正(公元1525—1584年,字叔大,号太岳,任明朝宰相)调往蓟州,负责当地的防务。

戚继光在任16年,对练兵、治械、阵图等进行了大幅度改进。

由于设备稳固、部队精练,蒙古鞑靼未敢轻易来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