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蒲松龄像当时大多数学子一样热衷于功名,19岁时参加童子应试,在县、府、道的3次应试中都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并受到著名诗人、山东学政施闰章的器重。
初试的大获全胜令年轻的蒲松龄手舞足蹈,产生从此平步青云的念头。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此后的科举会试中,他却屡试不第。
公元1684年,已经45岁的蒲松龄到省府济南参加考试,但因劳累过度病倒在考场上,考试自然落第。
3年后,他再次到济南参加会考,仍然没有考中。
对此,他愤愤不平,恨恨而归。
久经考场使蒲松龄窥见科场内幕,明白自己屡试不中的缘故: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
真令人气愤填胸,欲望然哭向南山而去!蒲松龄一生科场失意,除了在31岁时应邑人孙惠之邀,在江苏宝应高邮当了一年多幕僚外,从没有做过官。
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家乡教书,过着贫困、苦闷和绝望的日子。
残酷的身世际遇使蒲松龄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充满孤愤与不平,或许正是因此,才创作出不朽名著《聊斋志异》。
相传: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期间,为了采集故事,每天清早携带一把烟叶和一个磁罂,磁罂中盛着茶叶,到十字路口铺下芦席而坐,见到有人经过就邀请其坐下歇息,在闲谈中搜奇索异。
当听到新奇的故事后,他便回去改编成作品。
经过将近20载的整理,《聊斋志异》终于完成。
据说:《聊斋志异》完成后,当时的文坛领袖王渔洋(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省新城县人,清初著名诗人,官至刑部尚书)曾专程去拜访了3次,蒲松龄始终避而不见。
有人问起其中的缘由,他说: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
后来,王渔洋想出三千黄金买他的手搞,蒲松龄不肯。
王渔洋又多次托人去说,蒲松龄见其一片诚意,就叫人送去作品令其品读。
王渔洋接到书稿后一口气读完,其间做了若干条眉批,并题诗一首,然后送还。
题诗为: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称赞《聊斋志异》的传奇性、趣味性,并用李贺(公元790—816年,字长吉,山东省昌谷人,中唐著名诗人)的秋坟鬼唱鲍家诗来盛赞《聊斋志异》的底蕴。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小说、故事、传奇等500余篇。
蒲松龄自20多岁时开始创作,至40岁时初集成帙,以后又进行了一定增补,直到花甲之年才辍笔,前后历时40余年,可谓花费了毕生精力。
《聊斋志异》包含蒲松龄对黑暗社会的全部认识和体会,也代表其最高文学成就,堪称一部生动多姿的生活教科书。
在作品中,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愤怒的控诉,揭露、批判了从皇宫到地方大小官吏的昏庸、贪婪、谄佞的丑恶嘴脸,将其比作吃人的虎狼。
如《梦狼》中写道: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即官不为虎,而吏且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此外,对于罪恶的科举制度,他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彻底揭露了科场弊端。
蒲松龄笔下的试官不是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糊眼主司(见作品《春来》),就是不学无术、香臭不分的游神耗鬼(见作品《于去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