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齐鲁文化 > 第六章 齐鲁英杰(36)

第六章 齐鲁英杰(36)

2025-03-31 02:07:58

蒲松龄在大加揭批之余,还在书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塑造了一系列理想中的人物:他们敢于向恶势力抗争,冲破帝制礼教的束缚,谋求幸福的新生活;他们正直无私、助人为乐。

《席方平》写的是:席方平为父伸冤,受尽城隍、郡司、冥王设置的种种磨难而斗志不减,后来到二郎神前告状,不仅为父雪了仇冤,冥王、郡司、城隍也被一一治罪,席方平取得了最后胜利。

席方平这种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正是蒲松龄刚正不阿性格的化身,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他崇高的理想和希望。

作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代表,《聊斋志异》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及史传文学之所长,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鬼狐世界,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例如篇幅较长的《促织》,虽然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事,但也有小儿魂化蟋蟀的奇幻情节。

全篇情节曲折多变、波澜迭起、缓急交替、层出不穷、愈转愈曲,而且曲中有幻、幻中有曲,充分表现中国短篇小说注重情节的民族风格。

其次,《聊斋志异》在刻划人物时,或通过人物的声容、笑貌与内心活动,或通过自然环境的衬托,或通过生动、准确的细节,从正面、侧面、反面等不同角度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往往寥寥数笔就能形神兼备。

比如描写婴宁,作者抓住她爱笑、爱花的特征反复渲染,使婴宁天真无邪的性格跃然纸上。

再者,《聊斋志异》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既具有文言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活形象。

比如描写冯相如见红玉从墙上窥视:视之,美。

近之,微笑。

招以手,不来,亦不去。

固请之,乃梯而过。

简短的语言描写了人物的外貌、心理和活动,表现出少女情窦初开时的娇态、冯相如的执着和热烈的爱。

蒲松龄才华横溢,在创作上做过多方面尝试,一生著作甚丰。

除了《聊斋志异》外,还有400余篇散文、900余首诗、100余阙词、通俗俚曲十几种、杂著数种、戏剧三部。

现有《蒲松龄全集》传世。

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两书中,对蒲松龄的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称其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

事实上,《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当世人竞相摹仿、改作,就是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二、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王懿荣(公元1845—1900年),字正孺、廉生,福山县(今山东省福山区)古现村人,我国近代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王懿荣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王兆琛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官至山西巡抚,生前著有《正俗备用字解》、《眄棠书屋文集》等。

其父王祖源,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官至四川成绵龙茂兵备道并署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曾汇编《天壤阁丛书》。

王懿荣自幼在家乡读书,先后受业于母舅谢琴南、谢虞臣,表伯张墨林等人。

15岁时随父亲进京,并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与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

青年时的王懿荣虽饱读诗书,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却一直不顺利,连续7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在此期间,王懿荣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其潜心钻研金石文字之学,曾为了搜求文物古籍,四处走访,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

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七年(公元1862—1881年),王懿荣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潘祖荫、吴大澄、巨鹤泉、缪荃孙、陈介祺、王孝禹等,经过19年的努力终于撰写完成《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书,一举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专家。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36岁的王懿荣考取进士,从此走上仕途。

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升任侍读,并入值南书房。

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太学师。

王懿荣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王朝时期,古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完整、较成熟的象形文字,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大多为王室遗物,上面详细记载着当时的天象、历法、家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目前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得了疟疾,家人到药店抓了一副中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

王懿荣发现上面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颇为相似,急忙到药店挑拣那些刻有文字的龙骨,并高价买回。

后经考证断定为商代文字,是商王室的档案。

另一种说法,一些古董商知道王懿荣是鉴别文物的专家,就将从河南安阳出土的龙骨带到北京,请求王懿荣鉴定。

王懿荣审定为殷商故物,于是高价收购。

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中国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并进攻天津威胁北京。

身为四品京官的王懿荣正奉命出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率领兵勇保卫京城。

两个月后(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

清朝统治者慌作一团纷纷逃命,慈禧太后也挟带光绪皇帝逃往西安。

危急时刻,王懿荣作为文官仍竭尽全力筹划保卫京城事宜。

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攻入外城,王懿荣亲自率领兵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败回。

回到私宅的第二天清晨,得知侵略军已经攻入内城,王懿荣不禁万念俱灰,写下了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

然后投井殉国。

王懿荣死后家道中落,他的儿子将家中收藏的甲骨卖给了王懿荣的好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

刘鹗根据对这些甲片的研究,写出甲骨专著《铁云藏龟》,使世人眼界大开,研究甲骨文从此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