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元大都的设计完全按照《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
整个皇城在城南的中央部位,皇城之北为海子,其附近是繁华的商业区。
海子以东有中心阁,阁的西面不远处建有城市的中心石台,这是全城的几何中心。
太庙在宫城正东、齐化门内。
社稷台在宫城以西。
从城南正门(丽正门)到中心阁为正南北走向的直线是全城的中轴线,宫城的主体建筑都是按这条中轴线均衡展开的。
整个大都坐北朝南,呈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周长约10 公里。
从丽正门可以进入宫城,往北便是长七百步的、直通皇城灵星门的千步廊。
进入灵星门,数十步之外有河,河上建有3座白石桥,石栏上雕琢着龙凤祥云图案,桥下面有四条白石龙,河岸西面可以望见西宫海子。
过桥后便是宫城的崇天门,其右边是星拱门,左边是云从门,东西两侧分别有东华门、西华门,北面有厚载门。
星拱门的南面有御膳房,东面的拱宸堂是百官会集之所。
皇宫建筑主要有大明殿和延春阁两组,均衡地布置在全城的中轴线上。
大明殿是皇帝登基与朝会的地方,其东面有文思殿,西面是紫檀殿,后面的柱廊与寝殿相通,并有连抱长庑通往前门。
寝殿的后面为宝云殿,再往北通过延春门便是延春阁,皇帝常在这里召见大臣和修习佛事。
延春阁的东面是慈福殿,西面为明仁殿,后面为清宁宫,并有长廊与延春宫相连,这些地方都是妃嫔们的住所。
延春宫的后面是宫城的北门——厚载门,皇家御苑就设在这里。
御苑是忽必烈1162年命人修建的,当时这里有金国统治者修建的琼华岛。
御苑筑成后,忽必烈将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组成宫苑的主体。
万岁山在整个大内的西北方,其南面有长达近百米的白玉石桥,与园坻相连接,园坻上有仪天殿。
从白玉石桥可到达山的南面,半山腰上有仁智殿、荷叶殿、介福殿、延和殿,山顶上修建有广寒殿。
大都城中的街道是由一些南北和东西走向的干道划分为方整的棋盘形,其中大街二十四步宽,小街十二步宽,共有街巷胡同四百一十三条,其中有二十九条直接称胡同。
据考证:元代大都城的南墙在今北京东西长安街的南侧,北墙在德胜门外8里的小关附近,目前这些地方土垣的遗迹还很明显。
城的周长实测为万米,共设有11门:正南中央的丽正门位于现在的天安门南;南边的右门是顺承门,位于现在的西单;南面左门为文明门,位于今天的东单附近;北面的左门为安贞门,位于今天安定门小关一带;北面的右门为健德门,位于现在的德胜门小关;正东面是崇仁门,即今天的东直门;东面的右门为齐化门,即今天的朝阳门;东面的光熙门位于今天的和平里东侧;正西为和义门,即今天的西直门;西面的右门是肃清门,位于今天北京师范大学西侧;西面的左门是平则门,即现在的阜成门。
八、明朝的北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进元朝的大都,灭了元朝,定都南京,把大都改为北平府,并设立北平布政使司。
其实,朱元璋建明初期曾想建都北平,但由于北方地区在元末遭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人口稀少、经济衰败、运河淤积,无法运进江南的粮食与物资,所以只得把首都建在南京,而将朱棣封为燕王,长期驻守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