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出殡行列是根据满(满人还分内外八旗)、汉、臣民、官品和职称来决定的,各有各的规定,不得乱用。
民国以后,这种限制才被取消,这一时期的出殡行列往往满汉风俗相互交织,形式也日趋纷杂。
在民间,大的殡葬行列的顺序大致是这样的:(一)挽联。
一个人举着上联,一个人举着下联,并排而行;如果人少而挽联多,就由一人举挽联。
挽联的数目不受限制。
从一对到数十对甚至数百对以上,一般都是将名人送的挽联放在最前面。
(二)匾额。
是从纸火铺裱糊出来的纸匾。
(三)花圈。
在官罩(罩在棺材外,挂有绣片的木框)的四角上一般都挂着名人和近亲送的花圈,其他人送的花圈和花篮由雇来的人举着。
(四)纸火。
为一对引路王、一个打道鬼、喷钱兽、金童玉女(金童执幡,玉女提炉)、灵人、厨子、老妈儿、使唤丫头、使唤小子各一个、若干抬尺头桌子(桌子上摆着绸缎衣料、金山银山、文房四宝和古玩陈设)、若干对四季花盆,其他纸火如筵席、戏出 (通常糊些如《三娘教子》以表达父母养育之恩的戏剧) 等。
(五)松活。
有松狮子、松亭盖、松骆驼、松狗、松扎和合二仙、松扎鹤鹿同春、松扎八仙人和松扎二十四孝等等。
(六)执事。
北京丧礼的执事分为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和五堂等六种。
一般亡者家中用三半堂的执事,其中第一半堂里面的执事有:十二名大雪柳(穿孝)、一柄座伞(拉幌)、一座八抬影亭(穿孝)、一乘八抬魂轿、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和金拳各一对、一对绿扇和十二幡伞件。
第二半堂里面的执事有:三尖刀、象鼻刀、青龙刀、斩马刀、金缕枪、金轮枪、金盖枪、金伞枪各一对和十二件幡伞。
第三半堂里面的执事有: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清道旗各一对;肃静牌和迴避牌各一对;两对催压锣;十二件幡伞。
五半堂里面的执事比起三半堂里的执事增加了2/3。
一堂是半堂的二倍,三堂是三半堂的二倍,五堂是五半堂的二倍。
(七)响器。
官鼓大乐、丧鼓锣鼓、清音锣鼓、文场和西乐队。
(八)僧道。
穿黄袍的喇嘛,穿灰袍、披袈裟的尼姑,穿蓝袍、披法衣的道士,穿青袍、搭缦衣的男女居士,穿青袍、披袈裟的和尚。
这些通常都不敲打法器。
(九)送殡的亲戚和朋友。
(十)孝属(死者的家人子女)。
(十一)大杠抬着扣有红缎绣花官罩的灵棺。
(十二)后拥。
就是把一些执事用的黄绦子连成一排,由人举着。
(十三)送殡的车辆。
前清时多用轿子和轿车,排列顺序是:先为孝属车,再为帐房车,最后才是来宾车。
通常,送殡行列到了城门口后为了让出殡的队伍加快前进的速度,以便及早到达坟地,杠夫都要由64人减至32人,甚至减到24人。
此时的执事都要撤销,响器只留官鼓大乐和和尚各一班。
松活和纸活只烧一部分,而一般的送殡中的亲戚和朋友也在此处鞠躬离开。
至于贫户,出殡行列就非常简单了。
老北京人用八个人,一杆尺,五个和尚一堆纸来形容极贫困户的发丧者。
这些特别贫困的人家发丧时,仅用八名杠夫和一个杠头将薄皮子材一抬就算完事。
比这稍微好点的不过有几个吹鼓手(北京人称为得儿拉呜)而已。
亡者的孝属在中间,送殡的亲友则随后,再后边由8个或16个杠夫抬着灵棺。
棺材上面盖着一面绣有花的过棺罩片,在灵棺前面和后面扎上一二个由近亲们送来的花圈,出殡队伍的最后面有一二辆拉着送殡女眷的四轮马车或人力车(洋车、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