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好点的富裕户,出殡的队伍中会加上由小孩敲打的丧鼓锣鼓(这个行业也被称之为小人行)。
用丧鼓锣鼓的人家同时也会用一些简单的执事:如兰缎子绣荷花的片幡、用一些细竹篾裹上白穗再插在竹筒里使之下垂的雪柳。
其中:有两对片幡、两对雪柳的,是四花四柳;有四对片幡、四对雪柳的,是八花八柳,更多的还有十六花柳。
而所谓的丧鼓则是由四个或八个小孩组成,他们头上戴着假髫髻,身上穿着印花白衣,举着直径大约有一尺多的小绣花伞,身后背着一个小鼓,让另一小孩敲打,而大铙则被一个领队的成人敲打着……以上乃是最起码的执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最为常见。
十一、扬纸钱据学者考证:自晚清起,老北京就有了出殡扬纸钱的风俗。
按照民间的说法,扬纸钱是为了打发没有投胎的阴魂野鬼。
在通常情况下,满三年以上的灵柩在启灵时,使用花红纸钱。
除此之外,均使用白报纸砸成的纸钱。
大约民国时期,出殡时开始使用圆形的纸钱,这种纸钱直径约三寸,中间有方孔,用绳子穿成一串,人们称之为金纸钱。
在老北京,扬纸钱也算是一门技术,凡是起杠、换杠,经过十字路口、河桥、庙宇和城门时都要在杠前高高扬起纸钱。
出大殡时,一般在孝子前面,安排一个人扬纸钱,这人身上背着一大串纸钱,手里再拿着一叠纸钱,一边走一边搓,目的就是让纸钱松散,防止整叠上去整叠下来。
而且至少要有四个人轮换着扬纸钱。
扬纸钱时,要眼睛望着天空,纵身跳起,右手用力把纸钱向上一扔,借着风力,纸钱在空中扩散成一个大圆伞盖,翩翩飞舞。
还没等落下来,另外的人又扬起来了。
扬纸钱时,一般都要向天空扬上四五丈高,纸钱散开的时候,天空一片白色,大有遮天盖日的气势。
扬纸钱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个行当,这里面也有师徒之分。
清末民初,有一个颊上长一绺黑须、绰号叫一撮毛的满人是个扬纸钱能手,曾经名扬京城。
他带领徒弟专门找王府大殡扬纸钱的活。
但这一撮毛扬纸钱也有条件:首先,纸钱不多不扬。
最少也要求亡者家里准备上几百斤纸钱,再用车拉着,由他的徒弟们将纸钱揉搓好,照例由他往空中扬。
为从中取利,他又让提前组织好的一帮跟在队伍两旁的穷孩子们去捡散落下来的纸钱,然后由他转卖给需要办丧事的人家。
其次,要求起杠换罩的地点要选在十字路的风口上。
这样,纸钱就可以借风势四散飘扬,长时间也落不下来。
最后,要求本家在起杠换罩和路祭的时候,烧大型冥器。
比如:起杠时,最好烧上一所用纸做成的四合房,这样大火一起,趁着火势,扬起的纸钱就能超过城门楼子。
据传:当年有一个大宅门的富家子弟和一撮毛打赌,如果一撮毛能把纸钱扔过平则门城楼,就送他一所小四合院。
一撮毛一听,顿时精神振奋,立刻请了个安,决定好好地露一手。
当出殡的队伍快接近平则门城楼时,只见一撮毛纵身跳了有一米多高,使劲扬出手中的纸钱,后面跟的几个徒弟也陆续开始扬纸钱。
顿时,借着风势,纸钱直上云霄,飘向四处。
由于风太大,大杠出了城门,走到吊桥时,纸钱连一半还没落下来。
直到出殡队伍最后的马车出了城门,纸钱才落完。
这时,坐在车里的姑奶奶立刻赏了一撮毛五块大洋。
那位打赌的富家子弟只能认输,办完丧事以后就送给一撮毛一所小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