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出殡完后是烧伞,这一仪式由亡者家中已嫁的女儿主持,并要单独设立祭桌。
一般是在正厅中央放三到五个装有纸钱的包裹,然后在中间的兰签上写上亡者的名讳,桌上放三到五碗水饺(一般是每碗五个饺子)作为供品,只有近亲才能参加这一祭礼。
因家庭条件不同,所烧伞的质地也不相同。
如果是经济富裕的家庭,一般都是从纸火铺买来的大圆宝盖、红地绣花围子、下面挂着绿色缨络的伞,并把这把伞插在一个汉白玉或虎皮石的座上,旁边还要由一个纸糊的孩子给扶伞。
如果是穷人家,就用粉色并印有白色图案的蜡花纸糊一把,伞的下面也不要那个石座和旁边的孩子。
烧伞仪式很简单,亡者的家中所有戴孝的亲属都要上香祭奠,顺次磕完头后把在正厅中央放着的包裹取下来,连同纸伞一同拿到坟地上烧掉。
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或者因为气候的原因,就在亡者的家门口或周围的广场上烧伞。
烧纸伞时,依照惯例拿出三、五张大烧纸另外烧,然后泼一碗净水,亡者家中所有女性都放声大哭,以此表达对死者的哀悼。
十四、祭库、送库和焚库所谓祭库,就是和尚到楼库(从纸火铺买来的大型纸活)前诵经,民间也叫施法力。
这时,亡者家中的孝子要磕三次头。
祭库完以后,被专门安排烧纸活的人会主动询问主管丧事的人烧纸火的地点以及需要拿的纸活。
主管丧事的人会给把纸活往坟地拿的人一些酒钱,并告诉他们送库的具体地点以及纸活摆放的方位,同时还要交待一些需注意的事情。
所谓送库,是指给亡者祈建的道场圆满时由亡者的亲属手捧黄表(也叫疏、圣,即荐亡文书,象征着西方三圣)到事先安排好的广场去烧纸火。
所以,送库正名应叫送圣。
这时,和尚诵经(也被称之为禅经诵库)是必不可少的。
据民间风俗,送库又可分为首七送库、三七送库、五七送库和伴宿送库等。
其中的伴宿送库是出殡前的一次总祭奠。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在前清时,伴宿这天为丧家筹备次日(发引)一切事宜,不受□,是休息期,后来渐渐形成伴宿,也是通宵作佛事、法事(即作夜),并与送库结合在一起。
至今,这一风俗还在延续。
送库的时间通常在太阳即将落下、天将黑未黑之前,也就是夏天的下午6点左右,春秋两季一般在下午5点,冬季则提前到下午3点。
依据旧礼,送库时应该往西偏南一些的方向走,表示把亡者送往西方极乐世界去。
后来,因焚化场地的限制,对方位问题也就不很计较了。
如果是家境比较贫困的人家,为亡者办丧事一般也仅仅接个三,大多不举行送库的仪式,但一些败落的富贵人家虽没钱,也还要讲究一番,于是就把死者生前穿的一条单裤用麻绳把裤腿扎紧,里边装上一些纸钱和冥钞,再扎紧裤腰,然后放在接三的纸轿车里一起烧掉,也叫送库(因库与裤谐音)。
在送库时,亲友不准点灯、持香和举哀。
亡者的长子要用铜茶盘端着喇嘛的灯塔(满扎),二儿子手捧道经大疏(上面写着宝华圆满天尊·道经师宝·封),三儿子则手捧着和尚的大疏(上面写着西方三圣·秉·教沙门·封),而其他亡者的亲属则随后跪在灵前。
这时,茶房高喊道:送库了您哪,请各位老爷们前升啦!和尚则照例先打起七星铛子和法鼓,高声诵念《登云咒》。
伴随着道士的法器和喇嘛大鼓、长号(也叫钢冻)的响起,送库仪式正式开始。
这时送库的行列依旧是:前面是官鼓大乐,后跟喇嘛,然后是道士,再是送库的亲友(以男宾为主)、手捧黄表的亲属和和尚。
送库后,和尚和道士要先回到亡者家放焰口。
北京近郊有的农民可谓别出心裁,为给年逾古稀的老人操办丧事(也叫办老喜丧),送库时竟然请民间花会的成员穿着彩衣、脚踩高跷、手举楼库,前面有鼓乐,后面又有和尚和道士,一同到坟地去。
至于焚化仪式也是焚库,与接三相同,所以这里也就不再做说明了。
十五、烧船桥民间传说亡者在死了60天后要在阴间过河,所以亲属必须用纸糊上金桥、银桥、法船各一份,经过和尚、道士诵经后进行焚化。
这样一来,亡者就可以乘着法船,通过金桥、银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民间把这一过程称之为烧船桥。
在北京,这样的风俗曾经很盛行。
船桥是一种纸活冥器,最小的船也有七尺,桥五尺。
通常情况下,船为一丈一,桥为九尺。
大的船可长达三至五丈,高在一丈以上。
船头的图案是猛虎,船身则是绘有莲花和荷叶的黄色图案,船的下边是水纹图案。
讲究点的船是双层的宫殿顶。
舱内有书房、卧室、厨房、厕所和各种家具。
船的后面还有舱房,船上的桅杆挂有写着西方正路的旗帜,船头有鸣锣开路的,甲板上有两名到数十名不等的握桨船手。
更有甚者,还用金纸和银纸各糊一座长桥,桥上站着拿幡的金童玉女。
到了烧纸船这一天,一般都要在设立的祭堂正面供上三至五个的包裹,当作牌位,供品不限。
下午三点以后到天黑之前就是祭送船桥的时间,如果白天有和尚和道士诵经,就由亡者的长子手捧黄表走在前面,后面紧跟着和尚和道士,到附近的广场去焚化。
同时,象征性地在船桥四周泼一些水,这是为了船可以前行。
如果没有和尚和道士诵经,亲属就在祭堂上烧香磕头之后,在门外的宽广地将船桥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