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二章 北京的年节习俗(1)

第十二章 北京的年节习俗(1)

2025-03-31 02:09:14

年节习俗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所需而产生的。

传统的年节习俗各自有着不同的来历,大体可以归结为原始的祭祀活动、宗教活动、农事活动、社群娱乐活动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等。

北京的年节习俗有很多,同样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体现了独特的京味文化。

每年的正月初一,老北京人便开始逛庙会、相互拜年、祭财神……到了正月初八黄昏后,开始用纸蘸油,燃上一百零八盏灯来烧香祭祀,被称之为顺星。

正月初九是天帝的诞辰,各道观要设蘸,并把此叫做天诞。

正月十三日那一天,从堂屋到大门都要燃上灯,叫散花灯(也叫散小人)。

正月十四至十六日是上元节,这一节日的到来会让老北京的年味更浓。

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大街上开始纷纷叫卖太阳糕、祭祀太阳神。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这天吃的饼叫龙鳞饼、吃的面叫龙须面。

妇女因怕误伤龙眼,在这一天要停止做针钱活。

农民会把灶灰从门外洒进厨房并绕缸一周,叫引龙回。

私塾则需要在这天开学,美其名曰占鳌头。

二月十二是花诞,相传是花王的生日。

二月十五是道诞,即太上玄元皇帝的诞辰。

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生日,俗称观音诞。

在农历五月的端午节,老北京家家户户都要用钟馗或五毒符咒之类的画像贴在中门上,还要把菖蒲和艾蒿插在门边。

妇女们则用丝线罗制成小虎、粽子、葫芦、樱桃、桑椹等,用彩线穿好戴在身上,也给儿童挂在胸前或背后,叫长命缕。

还要用彩纸剪成葫芦倒贴在门上,叫泄毒气。

如果是嫁出去的女子,则必须在这一天回娘家,所以此节又俗称女儿节。

当然,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人们必须举行祭月、拜月等活动。

到了农历九月,北京地区已经开始入秋,所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饮酒吃糕、登高望远。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传统的年节习俗也在变化,如以前的过年不买药习俗,现在已经演变成过年送健康。

而以前的重阳节则在1989年被定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一、老北京过年讲究多老北京的过年可称得上是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上元节这段时间内年的气氛都很浓。

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整个北京城才会逐渐恢复平静。

老北京过年的迎春活动非常丰富,有祭财神、破五、人日、顺星和迎春等等。

通常,正月初二主要是祭财神。

到了这天,各家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也就是把除夕夜买来的一张财神画烧了。

中午则要吃馄饨,也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主要是鱼和羊肉。

在这一天,老北京的大商号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品要用整猪、整羊、整鸭、整鸡和红色活鲤鱼(即五大供)等。

正月初五日俗称破五,因为从初一到初五这几天的禁忌很多,人们一般不大走动,但初五一过,忌讳也就不多了。

于是,妇女们开始相互走访拜年、道贺。

新出嫁的女子也要在初五这天回娘家,俗称归宁。

一些商铺都在这天筹备第二天开业。

到了次日凌晨,店铺的掌柜则带领伙计们上香,并把纸钱、粮食粒放在芝麻秸上烧,叫做送神,然后开始正式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