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这天俗称人日,也称人胜节和七元。
根据道家的说法:从正月初一到初八,天地万物出生的次序依次为鸡日、狗日、豕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吃春饼以示庆祝。
正月初八是诸星下界的日子,人们在这天祭星,也被称之为顺星。
迎春也是节气中的立春,北京的官府在这一天是最忙碌的。
明朝时,迎春的仪式还比较复杂,京兆尹和各府衙门的官员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并按照规定制做好春牛芒神和柳鞭,然后才能去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迎春。
迎春仪式结束后,官员们一起进宫,相互表示祝贺。
到了清朝时,这一风俗有了简化,但还是要制作春牛和柳鞭。
各衙门的官员都要用柳鞭打牛三下,把这叫做鞭春,也是劝耕的意思。
而在民间,迎春这天则吃小红萝卜,意为咬春。
在老北京,除了一般的年俗外,赶庙会则是过年的主要习俗。
天坛附近的精忠庙、大钟寺、宛平城隍庙、黄寺、黑寺、雍和宫等都是北京地区有特点的庙会。
除了大家熟悉的厂甸以外,初二到十六的五显财神庙、初一到十五的东岳庙和初一到十九的白云观也是有名的庙会,也最能体现北京过年的特色。
在广安门外六里桥的五显财神庙,活动从正月初二正式开始。
这天,到财神庙进香的人除了那些巨富显贵以外,普通市民也纷纷前来,其中有一些香客为了争烧头股香,往往在半夜就到庙门外等候。
出朝阳门大约有五里路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期间重点庙会之一。
东岳庙的建筑不仅雄伟高大、气势非凡,而且兀立在东岳庙前的琉璃牌坊更是堪称一绝。
这座牌坊是由带有浮雕的黄绿两色琉璃砖瓦筑成的,大约有六七米高、数十米宽。
此外,在东岳庙里还供奉着东岳大帝、地狱阴司之神和喜神(即月下老人)。
其中,执掌地狱阴司的七十二司(传说中阴曹地府里对来自阳世的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和喜神祠来往的香客最多。
除了庙会以外,正月十五的闹元宵(也叫上元节)则把老北京过年的气氛又推向了高潮。
上元佳节期间,除了放灯、花会、吃元宵外,还有打灯谜等有趣的活动。
等到上元佳节的高潮过后,人们过年的兴趣就会逐渐降低,很多人则开始考虑新一年的计划。
在明清时期,从正月十九到二十一这几天,往往都是由钦天监选择一个吉日,通知各衙门开始办公,俗称开印。
在民俗中,正月二十五这一天被称为填仓日。
由于乡间的生活内容不同,填仓的含意也不同。
如果是在城市,则有两个意思,即填肚子(也就是邀请亲友大吃一顿)和添购生活物品;如果是在农村,各家在这天的黎明都要用灶灰在打谷场上画上许多象征粮仓的圆圈,里面放上些杂粮五谷,以祈求丰收年。
过了填仓日,年就算是过完了。
此外,老北京的过年还有一些禁忌,比如正月里不宜看病、理发,初一不做饭,过年不买药,此外还有正不娶,腊不定(也就是正月里不能娶媳妇,腊月里不能定亲),新媳妇不能空新房(嫁入婆家的新媳妇,第一年的春节不能回娘家)和大年初一以早为贵(到了正月初一这天,人们应该早点起来鸣鞭炮、开福门和迎财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