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北京拜年门道多提起拜年,人人都不陌生,可是要论拜年的门道,可就未必人人门儿清了。
在北京,特别是旧时的北京,其拜年习俗就很有说道:一般都需要向长者叩头行礼、祝贺新年,如果遇到同辈的亲戚和朋友,则行礼问候新年好。
据记载:明代时,人们一般以投谒来代替拜年。
当时杰出的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曾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说的名纸,也就是现在的贺年卡。
到了清朝,拜年又以团拜的形式出现,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明清以后,北京的拜年习俗依然很盛。
对老北京人来说,如果有人和你见面后第一句话就说:您过年好!甭问,这是春节到了,应该准备拜年了。
通常情况下,拜年从家里开始,一般都是从大年初一开始。
早上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并祝福长辈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长辈在受晚辈的跪拜以后,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给家里的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开始外出拜年,即使是默不相识的人在街道上相遇也要微笑着恭贺新年,说着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左右邻居或者亲朋好友则互相登门拜年。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拜年。
事实上,由于人们彼此的关系和社会地位各有不同,拜年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如果是女婿,初一必须拿着礼物到岳父家,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随后再依次给长辈们跪拜。
如果给同事和朋友拜年,一进门就只向佛像三叩首;如果和主人是平辈,只需要拱手作揖;如果所拜的人比自己年长,就应该主动跪拜,主人这时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
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不能久坐,说上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作为主人,在受拜后应选择日子进行回拜。
人们往往也借着拜年的机会向那些一年来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平时虽然来往不多,但到了过年也要彼此见面一抱拳,说一些恭禧发财之类表示祝愿的话。
除了上述的拜年外,还有一种拜晚年,就是因某些原因没有按照惯例去拜年,随后选个日子补拜。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通常从初一到初五只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要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因此,多数家庭初五前都不接待妇女,把这叫做忌门。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老北京拜年的时间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左右。
三、京城十三花会民间把节日进行的各种游艺活动统称为花会。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代起称百戏,宋、元两代称社火,到了明代才正式定名为香会,解放后又定名为民间花会,而老北京人则称其为走会。
每到大的寺庙开庙时,都会有很多人参加表演。
京城最具代表性的十三档花会来源于庙中所用的十三种物件,主要是祭祀时表演用的。
曾有歌谣对这十三档花会做了描绘:开路打先锋(耍叉),五虎紧跟行(五虎棍),门前排摆狭喝木(高跷),中幡抖威风。
狮子蹲左右,双石门下行,石锁把门挡,杠子把门横。
花坛盛美酒,吵子响连声,杠箱来进贡、天平称一称(十不闲),神胆来蹲底(挎鼓),幡鼓享太平。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现在这十三档花会流传下来的已经不是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