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花会一般分为文会和武会,文会主要是祭祀活动,有筷子老会、盐会等,武会则是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有看头儿等。
其中,武会中最大的是开路会,其次是五虎棍会、挎鼓会、秧歌会、吵子会和已经失传的扛箱会等。
而开路会的主要节目是耍叉,秧歌会的主要节目则是高跷秧歌和地秧歌,共有二十四个角色,讲究双锣双鼓,向前走三步退一步,老北京以红螺寺一带的地秧歌最为有名。
花会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精湛的武术为特长的少林、开路、五虎等;有以技巧高超取胜的杠子、高跷、太狮、中幡、少狮等;也有以舞蹈俏丽而引人入胜的如旱船、小车、花钹、秧歌、挎鼓等。
通常,农村的花会活动时间都在冬季,而城内花会则不定。
专赴庙会上表演的花会叫香道会。
每到进香时,各路花会云集,甚为壮观。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妙峰山上的花会是老北京最著名的花会。
届时,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花会都会准时来朝山,同类花会则争相献技,并各有绝招。
老北京的花会几乎包括所有的民间表演艺术,据《旧都文物略》载:年开一市者,多在香会。
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是。
此外,曾经十分盛行的杠箱会也是老北京传统花会的一支。
十六个身着戏装,画着脸谱,扮成《水浒传》中李逵、武松等模样的好汉,每两人抬着一只箱子,边耍边表演绝活。
杠箱官则打扮成丑角的样子,在杠子上上下翻飞,当场编词演唱。
过去,老百姓有矛盾纠纷都可以到杠箱官面前喊冤并递上状纸,杠箱官则用唱词当街为百姓断案。
抬杠箱很有讲究,可以用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就是不能用手接触到杠子。
这一要求虽然增加了难度,却也增强了其艺术性和欣赏性。
四、正月十五闹元宵老北京人都知道,在传统的年节中,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
这一天的庆祝活动非常多,民间多有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五闹花灯之说。
据资料记载:汉朝的人就开始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叫灯节、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也是众说不一,流传最多的说法是: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开始临朝称政,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朝政全部由吕氏宗族把持。
自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开始平叛吕氏宗族成员,拥刘恒为帝,称汉文帝。
因为平叛吕氏宗族成员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为表示纪念,便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
到了后来,道教的张天师又把正月十五元宵节定为道教的上元节,使这一节日更加深入人心。
元宵节之所以又叫灯节,则起源于元宵放灯的习俗。
据资料记载:早在唐代,元宵节已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当时的京城长安人口百万,社会经济发达,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越办越豪华。
中唐以后,元宵灯节已发展成狂欢节。
到了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已经非常庞大:燃灯五万盏,而且花样繁多。
皇帝还曾命人专门做了一个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的巨型灯楼,甚为壮观。
到了宋代,元宵灯会更是胜过唐代,那时的灯会因张灯结彩并叠成山林形状而被人们称为灯山。
灯谜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灯会的时间也越办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