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则又延长了灯节的时间,从初八到十八共十天。
明代永乐七年,皇帝特准百官放假十天过灯节。
现在北京东华门外的灯市口就是灯与市的结合物。
据记载:到放灯这天,观灯的人熙熙攘攘,两边货物陈列,一片热闹景象。
到了清代,也就是满族入主中原后,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仍然壮观,可举办灯会的时间开始缩短为五天,即十三日到十七日,十四日叫试灯,十五日叫正灯,十六日则叫罢灯。
在放灯的同时还保留了明代的舞龙狮,加进了社火、腰鼓、高跷、秧歌、旱船、花会等节目。
到了康熙后期,灯市由灯市口迁到了前门外大栅栏、琉璃厂、灵佑宫、东四、西四、新街口等处。
在当时的各衙门中,以工部的灯火最为著名。
极盛一时的灯还有各饽饽铺、干果铺的故事灯、长龙灯,隆福寺的冰灯和前门外大布店的鹊桥相会灯。
此外,张灯和观灯也是元宵节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
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开始卖各种形式的走马灯。
灯市上的打灯谜也很吸引人,不仅能使人增加知识、锻炼思维,还活跃了节日气氛。
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元宵也叫汤圆,在我国古代仅是元宵节的一种食品点心。
在唐代开元年间,有一家汤圆铺很有名气,在元宵节这天便把汤元称为元宵。
渐渐地,元宵的名声越来越大,慢慢成为正月十五不可缺少的食品。
五、二月二为何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但对北京而言又有它独具特色的地方。
每到农历二月二这天,老北京的民俗活动真是层出不穷。
首先是人们在饮食上特别重视,因为龙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这一天的饮食也纷纷以龙为名。
通常将要吃的春饼在这一天改称吃龙鳞,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吃龙须,北京的龙须面也是由此而来的。
在这诸多吃食中,春饼是北京民间特有的食品之一,而且北京人还把吃春饼叫咬春。
除此之外,家家还要吃懒龙,说只要吃了懒龙,就可以消除春懒。
所谓懒龙,就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的形状,再放上和好的肉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家人分着吃。
除了吃食之外,北京人在二月二这天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也叫接姑奶奶。
因此还有了二月二接宝贝儿的说法。
依照老北京人的礼数,正月里姑奶奶不能住在娘家,就是初二到娘家拜年,也是拜完之后当天回婆家,刚结婚不久的姑奶奶更是如此。
但是出了正月就没有这样的禁忌了,因此到了二月二这天,娘家人就把女儿接回去住上十天半个月,并用春饼款待。
除了这些,二月二的另一项活动就是皇帝耕田。
因为每年二月二在惊蛰前后,俗语说: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为了动员人们尽快投入到春耕生产中,每年到了这一天基本上都是由皇帝亲自带领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上耕地松土。
明、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二月二改为到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所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