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二章 北京的年节习俗(6)

第十二章 北京的年节习俗(6)

2025-03-31 02:09:14

除了吃外,老北京人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先在床上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还要提着灯笼找房粱,口里念道: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一边照一边念,目的是为了驱赶房里的蝎子和蜈蚣。

由于这一天是为了纪念龙王爷的,所以家家户户这一天都必须停止针线活,以防止不慎伤了龙目,也不能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关于龙抬头,最早的记载来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以后历朝历代均有记载。

明代沈榜所撰的《宛署杂记》这样写道: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明人于奕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中同样有相关的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所以在明代时,到了这一天,家家都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称为挑龙头、吃龙胆。

对农民来说,二月二还意味着农耕时节的开始,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说法。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以后,雨水会渐渐增多。

对于二月二,民间还有一个更好的称呼——春龙节。

这个称呼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唐朝时,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此举惹怒了玉皇大帝,他便给四海龙王传旨人间三年内不能降雨。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司管天河的龙王就听到从民间传来的凄惨哭声,看着路边饿死的人越来越多,他心中实在不忍,便违抗玉皇大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很快,玉帝知道了这件事,就把龙王压在凡间的一座大山下,并在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因得雨而生的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决定拯救龙王,就想方设法地找开花的金豆,可是一直都没找到。

直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有个聪明的人在翻晒玉米种子时忽然灵机一动:玉米不就是金豆嘛,在锅里一炒就能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消息很快就传到其他人家,于是家家户户都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放一个桌子,上面摆上香烛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刚从睡梦中醒来的龙王一抬头,立刻明白了百姓在救它,便大声向玉皇大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我可以到灵霄阁去了!玉帝闻知,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廷。

从那以后,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还是爆玉米花吃,以此来怀念龙王。

六、老北京的端午习俗古人把五月初一称为端一,后面的五日依此类推。

因此端午也称端五,后来又发展到称重五或重午,再到今天统称为端午,但也有称这一天为端阳或天中的。

北京人称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单五。

有关端午节的来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等四五种说法,但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

诗人屈原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官。

根据国内形势,他提出了改革政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却不为楚怀王采纳。

后来,楚国的朝政日趋腐败,他则被流放到洞庭湖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国打败了楚国,屈原深感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只好投汩罗江自尽。

附近渔民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立刻划船奋力营救,但是始终没能找到,由此后世形成了竞渡的风俗。

人们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受鱼虾的伤害,经常往河里投放食物。

后来有人用楝树叶包饭,并在外面缠上彩丝做成现在的粽子形状。

再后来,人们便用划龙船和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