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二章 北京的年节习俗(7)

第十二章 北京的年节习俗(7)

2025-03-31 02:09:14

对老北京人来说,过端午节要从端一的头一天开始。

每当这时,王府家中各个院落都要挂上堂帘(竹帘的一种,但较一般竹帘宽大,为殿堂宽大的门槛而特制的)。

在这天挂帘,主要为了避热、避毒。

现在故宫西六宫还可以看到挂堂帘的遗物,比如楹间柱上的铁环、门楣上端的小铜滑车等等。

在端一头一天黄昏还需要把葫芦花剪纸贴在每张堂帘上,而且在窗子外层的间柱上贴上老虎剪纸。

殿堂的正门外左边摆上一盆菖蒲盆景,右边摆一盆艾蒿盆景,正门的门楣上贴上朱砂钟馗像,这些一直要贴到端六早上才能揭下扔到府门外,称之为丢灾。

端一是王府里的第一天节,只要是佛堂、家庙都要供上粽子、黑白桑葚、樱桃和五毒饼(一种面制品),这些到端五的中午才能撤去,而且这五天要连续烧香、叩拜,不能间断。

此外,过端午节这天,王府在吃上也特别讲究,除了四季主要的食品外,还需要由饭房提供用天然冰冷冻成的虾冻、水晶鱼、鸡冻、翡翠鸭等。

这天的晚饭后,通常还可到戏院看《混元盒》、《五毒传》和《水漫金山》等京戏。

在老北京,从端一到端五,青年女子通常在梳妆打扮后要在头上插着石榴花走亲串街。

王府还没有出阁的格格、姑娘们,则在端午节前的十几天就要准备用来缠粽子的五色丝线,手巧的还勒丝成串,做成小老虎、小葫芦、樱桃和桑葚之类的小玩意儿。

这些饰物将一直戴到初六一早,然后全部扔掉。

如果有五岁左右的男孩,左臂上则需要戴戴虎符,额头上用雄黄涂上一个王宇,据说这样可以避毒。

无论是王府还是普通人家,端午节吃粽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之所以称角黍,是因为它的形状有棱角。

筒粽则是因有的地方用竹筒盛米煮成而得名。

据资料记载: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端午节吃粽子了。

西晋周处所著的《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对老北京人来说,无论家中经济状况如何,都讲究过节。

到了端午节这天,街上小贩都会高声喊着:江米小枣,好大的粽子咧!北京的粽子和其他地方也有不同,一般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的也用果脯为馅。

据《宛平岁时志稿》载:五月五日,家悬五雷符,插门以艾,幼长女配纸符、簪榴花,曰女儿节。

是日午,具角黍,渍菖蒲洒,合家饮食之,以雄黄涂耳鼻,取避虫毒之义也。

可见,家家户户到了端午节这天都从街上买来蒲艾后高悬在门的两旁,然后在大门楣上方中央贴上钟馗像,据说为了避邪。

普通人家则买来雄黄,用酒泡了,在端午节这天的中午饮用,据说可以解毒。

小孩不能喝酒,大人就把雄黄液抹在孩子的头顶或额头、眉心和身上。

这也是老北京多年来的风俗。

七、中秋节供兔儿爷中秋节也称八月节,由于此时是各种水果成熟的时节,老北京人又称它为果子节。

据《京都风俗志》记载:中秋节前三、五日,通衢大市,搭盖芦棚,内设高案盒筐,满置鲜品、瓜蔬,如桃、榴、梨、枣、葡萄、苹果之类,晚间灯下一望,红绿相间,香气袭人,卖果者高声卖鬻,一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