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慢慢发展形成的,且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其中就有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
相传:月亮中有一只洁白如玉的兔子,因此得名为玉兔。
这个白兔经常拿着一个玉杵跪在地上捣药,做成蛤蟆丸,服用了此药丸的人都可以成仙。
时间长了,玉兔也就成为月亮的代名词,以前文人写诗作词就经常用玉兔来象征月亮。
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玉兔,祈求身体健康,就做成如兔子模样的玩具,叫兔儿爷。
在老北京,每逢中秋,前门外和德胜门内果子市总是通宵达旦。
此起彼伏的果商纷纷吆喝:今日是几来?十三四儿来!您不买我这沙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有的果农在苹果还没有成熟时就用纸剪成福、寿、佛字贴在果子上,不让阳光照射。
等果子成熟后再把剪纸揭去,于是红色的苹果上就有了这类字,异常喜庆。
而卖兔儿爷的小摊是最能点缀老北京中秋节的景象。
据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兔爷是用泥做成的,一般多是人形兔脸,竖着两只大耳朵,顶盔束甲,插着护背旗,脸上贴着金泥,身上画有彩绘,骑在猛虎身上,大点的兔爷后背还要插上一把宝盖式的伞。
这些泥塑玩具有的如将军,有的如小贩,也有极简陋的泥塑,仅是一只小白兔在捣药。
小孩们在八月十五前后就摹仿着大人供兔爷玩,正如清代的方元昆在他所著的《都门杂咏》中说: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目前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但是已比较少见了。
八、饮酒吃糕过重阳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提起它,我们就会想到王维的《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人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之为重阳,也叫重九。
东汉时期,梁人吴均在自己所著的《续齐谐记》里说:当时有名费长房者,颇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
一日,他对其徒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难,但如能给每人做一红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间饮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难。
桓景照办,果真九日晚间全家从山上回来后,见家中鸡、犬、牛、羊俱已暴死。
事后,费长房告知,此乃家畜代为受祸。
这个故事经过传播就逐渐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旧时登高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避邪。
重阳节饮酒的习俗,则始于汉朝。
据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纪原》中记载:菊酒,《西京杂记》曰:‘戚夫人待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登高,《续齐谐记》曰:‘汉桓景随费长房游学。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令家人作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祸乃可消。
’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
房曰:‘此可以代人。
’从此以后,人们到了重阳这天就要饮酒,而饮菊花酒更是这一天的传统习俗。
在古人看来,菊花酒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老北京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饮酒的风俗很兴盛。
南城一般都到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北城一般到蓟门烟树(燕京八景之一),远一点的到了西山八刹。
人们在那里作诗饮酒、烤肉分糕。
由于天气渐渐变冷,树木花草即将凋零,古人们也把此叫做辞青。
重阳这天,除了登高饮酒之外,最有名的就数吃花糕了。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即古代的糕)的风俗,这也是最初的重阳糕。
据《周礼》记载:饵主要用于祭祀或宴会上食用。
到了汉代,书上又有了黍糕的记载。
宋代兴起吃重阳糕。
因高与糕谐音,也把这糕点叫做重阳花糕,意思是步步高升。
据说:老北京早年用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请出嫁的女儿回家吃糕,称迎宁。
对于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是这样描述的:篝火鸣机夜作忙,织工一饮登高酒,依然风雨古重阳,蒸出枣糕满店香。
到了九月九日天快亮时,只要家里有孩子,家长就必须把一片糕放在儿女的额头,并说上些祝愿子女万事如意的话。
有的人家还在重阳糕上插上一面小红纸旗,然后点上蜡烛,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如今,北京人登高的习惯比以往更盛,景山、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八大处每年还举办重九登高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人。
引言北京不但是皇家之所,更是一个充满奇趣之地。
这里的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反映了老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浓浓的京味儿;旧京城各个行当规矩各异、经营有道,构成了旧北京浓厚的商业文明;老北京的玩家充满生活情趣,从一个玩字中衍生出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