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三章 北京的手工艺品(3)

第十三章 北京的手工艺品(3)

2025-03-31 02:09:14

早在明代,北京雕漆工艺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造型庄重大方,雕刻技艺圆熟遒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到了清代,雕漆又有了新的突破,纹样更加严谨、细腻,而且还更加重视刻工,器物造型雍容华贵,风格更与明代不同。

在明清时期,雕漆产品主要有仿青铜器、立体动物和古代建筑等,还有一些漆盒、漆瓶、漆屏风等日用品。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如今的北京雕漆已有上千个花色品种。

目前,北京雕漆除了在工艺上继承传统外,著名工艺美术家杜炳臣和刘金波二人还借鉴了象牙和玉的雕和琢技法,大胆创新,经过多年的钻研与实践终于在雕漆多年不变的平刻和浅浮雕的技法上增添了一门新的技法——镂雕,为北京雕漆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前,北京雕漆已远销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

四、源远流长的牙雕牙雕与竹雕、木雕并称为雕刻工艺的三大门类,主要用动物的牙为材料雕刻成工艺品。

它的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似,就是器物的造形也以笔筒、臂搁、镇尺、笔架、屏风以及各种小饰品等为主,常被人用来做装饰,作为挂在脖子上、烟袋或荷包上的小挂件,包括可爱的小兔、机灵的猴子、各种的脸谱和蔬菜等。

有的牙雕由于年代久远,牙雕制品呈现出一种润泽的黄色,并带有天然形成的笑纹(即龟裂纹)。

据学者考证,牙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时,人们就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

唐宋时期,象牙制品已达到较精美的程度,比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鸟兽花卉纹镂牙尺,作者就以浅雕手法刻绘尺面。

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我国各具特色的牙雕传统工艺得以发展。

据研究,牙雕在明清时期的北京尤为盛行。

据资料记载:在清代,牙雕工匠大多来自广州和扬州,主要从事内廷御用作坊生产。

当时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没有严格的分工,后来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才逐渐发展起来。

清代的象牙雕作品比较多,小自扇骨、花插、香熏、笔筒,大到花卉盆景、巨型龙舟、连幅围屏、山水人物,种类纷繁复杂。

最具代表性的牙雕精品是现藏在故宫珍宝馆中的象牙席。

建国后,北京牙雕集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技法于一体,在人民大会堂陈列的著名作品有古今北京、成昆铁路、毛主席故乡——韶山冲等。

但自从我国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后,曾经与玉雕、珐琅、雕漆并称为北京工艺美术品四大名旦的牙雕开始逐步退出了工艺品的舞台。

五、民间工艺面人和泥人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的民间工艺品。

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石蜡、蜂蜜、色彩等成分,经过相关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用这些面团在手中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经过点、切、刻、划,塑成头面、身、手,随后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便脱颖而成,有衣裙飘逸的美女,有天真活泼的儿童,也有各种神话故事、戏剧中的角色和历史人物。

把这些面人放入精美的玻璃框内,就成为被人们所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到北京面人作品来的旅游者因为面人的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纷纷购买,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外国旅游者参观完面人的制作后都惊叹艺人娴熟的技艺,称北京面人为中国的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