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这种手艺流传到今也有200多年了。
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当时,刘墉到北京当官。
有一年,从老家来了个亲戚,姓王,是专门来投奔刘墉的,就住在他家的下房里,每天帮着干些杂活。
有一回,老王帮助揉馒头,干着干着来了兴致,就顺手把馒头揉成了各种形状,又用小木梳在揉好的面团上一压一挑,上锅一蒸形状一点儿不变。
当这些馒头端到饭桌时,大家都不舍得吃。
刘墉也觉得挺有意思,随口称赞了几句。
老王听说刘大人夸他,更来了精神,决定再露一手,就找来江米面、精米面和好蒸熟,捏成了大丫头、小小子、鸡、狗等模样,又找来胭脂和染料给这些小玩意儿上了一点儿色,使面人看起来更加好看。
刘墉看到这些面人后,就问他这手艺是怎么来的,老王如实相告。
刘墉听了大喜,当即让老王在江米面里加上蜂蜜,以保持长久,并用各种颜料的水来和面,再分别蒸熟。
这样面本身就带色,比捏好了再上色要好看得多。
同时,他还建议老王卖这些面人。
老王听了很是高兴,就按刘墉教的办法去做,认真琢磨怎么把人物捏得更像。
他用竹子做成圆拨子、扁拨子,用铁片砸成各种小剪子等等工具,捏成了一套带色的八仙,然后用盘子托着送给刘墉看。
刘墉拿起面人端详了好久,连连夸道:妙,太妙了!猛然想起皇上的寿辰要到了,何不把这面人献上。
到了乾隆皇上寿辰这天,刘墉便命人准备了一个大抬盒,把几个面人摆放在里面,并在上边盖了块大红绸子,由两个家人抬着。
乾隆和百官见后,大加赞赏、为之惊叹。
刘墉回府后,把从万岁爷那儿得来的十两银子交给老王,让他在外面自己开了个店,面人的技术随之也被流传了下来。
除了面人以外,在北京还有一种泥人,也是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因其造型独特、手法精湛,表现了老北京的民俗民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每逢清明节、端午节和庙会,聪慧的民间泥塑能手都会把一堆堆平常的泥土经他们的手变成造型生动、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人、禽、虫、兽。
一般来说,泥人首先都是被艺人们用模子叩成素坯,然后涂一层白粉底儿,用红、绿、黑、蓝、黄等着色,之后就变成了造型粗犷、质朴,色彩鲜艳而又富于民族特色的泥人。
泥人有儿童玩具、飞禽走兽、戏曲人物、草虫小品等四大类。
儿童玩具有不倒翁、泥娃娃等,不仅物美价廉,而且乡土味很浓。
飞禽走兽从孔雀到丹凤,从猛虎、豹子到可爱的大熊猫等,应有尽有。
草虫小品则有蝈蝈、鸣蝉等,惹人喜爱。
戏曲人物不但有生、旦、净、末、丑等人物造型,还创造了《西游记》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六、玲珑剔透的内画壶内画壶也叫鼻烟壶,通常以料器为原料,名贵点的用玉、翡翠、水晶、玛瑙制成,主要盛行于北京,看起来玲珑剔透,很是惹人喜爱。
鼻烟壶是盛装鼻烟的容器,鼻烟是一种赭色的粉末,一般都是吸入鼻孔,能够提神。
清乾隆年间,闻鼻烟已是朝野上下的爱好,从那时起开始出现各种质料不同的烟壶,一般由玉石、晶石制成的烟壶多带兽头浮琢双耳,而烟壶面上则是外雕内画,所以叫内画壶。
内画壶的内容一般为书法、仕女、山水、花鸟、历史故事或传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