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的北面,坐落在中轴线上的是万岁山和鼓楼、钟楼。
万岁山建在元朝后宫的旧址之上,从山上可以俯瞰全城。
鼓楼和钟楼是全城的报时中心。
在紫禁城南面,出了午门,沿着中轴线,左侧有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侧有皇上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正南为端门,再向南是承天门(这里是颁发诏书仪式的地方,明代颁发诏书都要在此宣读)。
承天门外是一个T形的广场,名叫天街,其外围建有宫墙。
天街东西两端各建有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向南凸出的部分则连接着大明门。
墙内是千步廊,墙外是高官的住署——前、后、中、左、右军都督府和吏、户、礼、兵、工部对列其东西。
长安左右门外各有门通向五府和各部,左右门称为东公生门与西公生门,当时这两个门皆由禁军把守,每天百官奏事都从这里进入。
国家大典则从大明门出入,否则此门常年不开。
大明门前横着一条棋盘街,是东西两城交通往来的要道,其正南是正阳门,再南是永定门。
永定门内以东设有皇帝祭天的天坛,以西有祭祀农神的山川坛(先农坛)。
明代北京城里街巷的排列全部采取方正平直的形式,大街主要是南北走向,大多数胡同为东西走向。
内外城共16门,每座城门都相对着一条笔直的大街。
全城著名的大街共30多条,而且彼此纵横交错,形成棋盘式的道路布局。
按照当时的规定,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最小的道路称为胡同(当时的北京,胡同遍布内外城,多达上千条)。
九、清朝的京师明朝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整个社会变得动荡不安。
此时,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政权却在迅速崛起。
后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而满族所建立的清朝也很快发兵南下。
公元1644年5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统率清兵大败农民军,并进入北京城。
同年10月1日,清顺治帝登临皇极门,颁诏天下,定都北京。
当时,北京的城池和宫殿仍维持明朝的规模,只是把被战乱毁坏的部分加以修葺,并对一些门殿名称加以改换。
正阳门内大明门改名大清门,皇城正门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外廷三大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和皇极门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太和门。
内廷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名称没有做变动,但是功能有所改动。
交泰殿成为收藏御用宝玺之处,坤宁宫改为祭神的场所,东暖阁成为皇帝大婚的洞房,玄武门则改称神武门。
后来,随着清朝统治地位的逐渐稳固,清朝皇帝开始下令修建宫室,而修建宫殿最多的时候就是乾隆时期。
乾隆皇帝即位后,把自己曾居住过的乾西二所改建为重华宫,其址在内廷西二长街之北。
重华宫内有崇敬殿、乐善堂、重华宫、芝兰室、葆中殿、古香斋、浴德殿、抑斋、漱芳斋等建筑。
自乾隆以来,岁时酬节,锡宴联吟,开笔书福,皆在此宫。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建大内建福宫,其址在内廷西路咸福宫之西。
据《养吉斋丛录》载:建福宫后为惠风亭,又北为静怡轩,盖寝宫也。
轩西室曰四美具,轩后为慧曜楼,西为吉云楼,楼西为敬胜斋,斋西室曰德日新,斋中亭曰风雅存,西为碧琳馆,馆南为妙莲花室,室南为凝晖堂,堂南室曰三友轩,堂之前为延春阁。
阁前叠石为山,岩洞磴道,间以古树丛篁。
山上亭曰积翠。
山左右列奇石曰飞来、玉玲珑、鹫峰。
南有静室曰玉壶冰。
其间幽邃静丽,各极其胜。
花竹树石,布列远近,其规制与内京城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