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灯:唐朝时已经盛行把带着灯的风筝放上夜空,后来因为引起火灾而被禁。
操纵:通过巧妙的操纵可以使北京的鹰风筝在空中盘旋,叫做打盘儿。
还可以使龙头蜈蚣在空中摇头摆尾,像活龙一样。
宋朝以后,风筝有了很大发展,品种也增加了不少。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都出现了放风筝的场面。
明朝画家徐渭曾经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清朝时,玩风筝的风气更盛。
相传:慈禧还叫太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她扎过一个叫寿星老骑仙鹤的风筝。
现在,故宫里还藏有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蝙蝠、凤凰、美人、大鱼、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
而那时,中国的风筝也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石斋风筝是北京风筝的重要代表流派之一。
起初它只充当王公贵族的玩物,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风筝文化。
与其他风筝流派的不同是:三石斋风筝延续了宫廷风筝的制作风格,以精、细、雅为主要特点。
精即选料精,就是所用的竹子是上好的毛竹,阴干三年后才可以使用;所选用的南方丝则自己调配颜色。
细即做工细,严格按照工序要求制作,讲求工艺美。
雅是画面清雅、工整。
北京风筝的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北平风筝谱》中则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眉梢上挑,两眼有神,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看上去比真燕子更可爱。
人们还按照大家都喜欢大胖小子的心理,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还按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
沙燕儿的结构简练,由五根竹条组成主骨架,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
这就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
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有很多,遍布全国。
像山东潍坊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都是由沙燕儿演变来的。
在现代,风筝不仅是一种玩具,还可以用来从幸存船上吊起无线电天线,使遇难的水手和掉进海里的飞行员获救。
十、北京一绝:宫灯宫灯也叫宫廷花灯,主要指皇宫中使用的彩灯和宫廷贵族审美趣味有关的一种宫灯样式,是我国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
为了迎宫灯合皇家的审美趣味,宫灯的骨架通常要雕龙雕凤,且灯扇上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流苏上饰白玉或翠玉,既有室内座灯、挂灯和高架戳灯,又有室外的壁灯、风灯和各式提灯。
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民间就有在中秋节挂灯赏灯的习俗,后来又从民间传到宫中。
到了唐代,宫灯逐步形成,明清时期发展到极致,成为帝王家的专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