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舞台艺术上的脸谱外,还有以泥为胎的一种泥彩塑脸谱。
很多到北京的游客在看到之后都会欣喜异常,并买一套或者几套馈赠亲朋好友。
那么这种泥塑的脸谱起源于何时呢?据传说:在清朝光绪年间,北京西城有一位桂姓的满人不仅能诗善画,还非常喜欢京剧,在空闲的时候喜欢制作各种各样的脸谱馈赠亲友,非常受欢迎。
辛亥革命以后,溥仪皇帝退位,旗人原有的待遇纷纷取消。
桂氏为了谋生,就以制作销售脸谱为生,并慢慢地名声四扬,喜欢的人非常多。
后来,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由于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技艺越来渐精,胎料也由原来的泥改为纸浆、石膏。
北京脸谱艺术十分讲究化妆,强调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脸上画出图案,乃是京剧净角最突出的特点。
常见的北京脸谱有六分脸、三块瓦、蝴蝶脸、喜鹊脸、歪脸、和尚脸、花绉脸、无双脸、寿字眉、柳眉、剑眼等构图样式。
因此,脸谱被誉为中国艺术殿堂里的一支奇葩。
十二、戴月轩毛笔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文房,就是书房。
文房四宝就是中国古代书房中使用的笔、墨、纸、砚四种文具。
所谓笔,即毛笔,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用具。
因为主要用羊毛、免毛、鼬毛等制成,所以称为毛笔。
据说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已经能制造毛笔。
在民间传说中,有秦代名将蒙恬造笔的说法,所以蒙恬被尊为笔祖。
在北京,最知名的毛笔就是以尖、齐、圆、健四德著称的戴月轩毛笔。
其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各有特色。
有用山羊毛作的羊毫笔,用野兔毛做的紫毫笔,用黄狼毛做的狼毫笔以及用羊毛、兔毛、狼毛混合制成的羊紫狼毫笔,也有用貂毫、鸡毛制成的毛笔,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除此之外,还有采取特殊工艺加工的乌木镶头、玉杆,再配上锦盒包装的毛笔,更显珍贵。
那么,戴月轩起源于何时呢?这还要从他的创始人戴斌先生说起。
据说:清末民初时,戴斌在北京琉璃厂东口的一家笔店做工。
他技艺高超,只要经他整修出的笔都特别好。
后来,他就在毛笔杆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时间一长,戴斌就出了名。
1916年,戴斌和几个制笔的工友一起在北京东琉璃厂文化街正式开设了戴月轩笔店,以戴斌先生的字月轩来命名,而且专门从浙江湖州购进湖笔半成品,精修整理后出售。
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一直使用戴月轩毛笔。
十三、一得阁墨汁北京一得阁墨汁问世于清朝同治年间。
据传:安徽一个叫谢松岱的文人,自幼苦读,立志通过科举之路光宗耀祖。
可是他进京赶考却总不如意,第一次名落孙山,第二次还是如此。
由于家中不是很富裕,且已接近三十,所以他只得放弃了仕途之路,另走谋生之道。
他参加过乡试、会试,看到凡是参加考试的人都是现磨墨,有时试卷还没答完砚台里的墨就干了,不得不停下笔重新磨墨,耽误时间。
于是他想如果做墨汁卖,绝对是好买卖。
后来他潜心研究,终于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的墨汁,上市后很受文人欢迎。
同治四年,谢松岱在北京琉璃厂44号开办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名叫一得阁,并亲手书写牌匾。
因他身后无子,去世后店铺就传给了徒弟。
后来,一得阁日渐兴盛,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有很多人认为墨汁是谢松岱首先发明的。
其实并不是,因为在一得阁还没有生产墨汁以前,北京的琉璃厂、打磨厂和隆福寺街的各书铺就已经开始制作松烟墨印书。
只不过当时的人都没有把墨汁当作商品出售而已。
专门生产和销售墨汁,才是谢松岱的创举。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谢松岱改进了墨汁,主要以四川高色素炭黑、骨胶、冰片、麝香、苯酚为原材料,运用传统工艺精细加工而成。
其中:由于四川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胶又具有托浮力,可使得墨着纸而不湮;以冰片、麝香为香料,苯酚作防腐剂,可使墨汁长期贮存而不腐不臭。
由于一得阁的墨汁具有浓度高、色泽深、墨迹光亮、写后易干、适宜拓等优点,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说:一得阁墨虽然极大地方便了读书人,但当时有很多教书先生和一些文人都纷纷反对使用墨汁。
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看来,写字和写文章前用一段时间研墨可以静心、构思。
如果改用墨汁,静心和构思过程就都没有了,对练习写字和写文章都不利。
因此,在民国以前,一得阁墨汁的主要用户是店铺里的写账先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得阁墨汁厂得到进一步发展,一得阁墨汁也获得国家承认的名牌产品,开始畅销于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