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朝开始,北京就一直是帝都,大大小小的各种行业促进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如商铺、书市、茶馆、建筑业等等。
这些不同的行业各有各的规矩、特色,且所表现出的精湛技艺无不让人赞叹。
也就是这些三教九流的不同行当支撑、延续、缔造着整个北京的文化传统、民俗传说、历史渊源……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进步,老北京的一些行当被传承下来,并有了更大的发展。
其他一些行当则逐渐消失,留下的只是零碎的残砖片瓦。
一、老北京的茶馆茶馆又称茶坊、茶肆、茶楼、茶亭、茶室、茶园、茶社等,是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供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少皆宜、男女皆至的好去处。
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大家可边喝茶边谈事,惬意至极。
茶馆起源很早。
据资料记载:早在宋代茶坊已经非常普遍了。
古典名著《水浒传》里就有对王婆开茶坊的记述。
到了南宋,作为京城的杭州也是遍布茶馆,据《梦梁录》记载:巷陌街坊,自有提茶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凶吉一事,点水邻里茶水。
到了明代,茶馆依然备受人们的欢迎。
据《陶阉梦忆》载: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
器以时涤,无移器。
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专利号。
由此可见,茶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讲究经营、买卖。
与此同时,京城北京卖大碗茶业也开始兴起,并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中的正式行业。
到了清代,满族八旗子弟因无所事事,坐茶馆便成了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馆业的发展。
康熙至乾隆年间,由于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茶馆成了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的重要休闲场所。
到了现代,北京城内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更是普遍。
北京老式的茶馆一般都带有说书和唱曲艺的。
一些小茶馆还专门做打小鼓、收旧货商贩的生意,有的还做泥瓦匠的生意,叫做口上。
有的甚至做棋、票友唱戏的生意,这类叫戏茶馆。
茶馆店里的伙计则提着个壶一边让座,一边打招呼:七爷,沏壶香片吧?等会儿您再来段儿,都多少天儿了,就是爱听您这口儿。
老北京的茶馆很多,早期出名的有地安门的天汇,前门外的天全、汇丰、同和、海丰等。
曾有一首《京都竹枝词》专门谈到了茶馆: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芬尘,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
也就是说内城的旗人差使完后到茶馆闲谈。
虽说北京茶馆有很多种,但人们一般都喜欢到大茶馆,且大茶馆以前都用盖碗。
原因很简单:品茶的人以清谈为主,不需要多饮水。
其次,冬天茶客有养油葫芦、蟋蟀、蝈蝈的,需要暖气嘘拂。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在大茶馆喝茶方便价廉,用盖碗,一包茶叶可分两次用,茶钱一天只付一次,而且极低廉。
大茶馆还分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二荤铺四种。
其中红炉馆专门做满汉饽饽,但比起饽饽铺做得小些,价格相对也稍低廉。
窝窝馆专做小吃点心,有糖耳朵、蜜麻花、炸排叉、黄白蜂糕、喇叭糕、盆糕等。
搬壶馆则介于红炉和窝窝两馆之间,也做焖炉烧饼、炸排叉两三种。
二荤铺是一种卖清茶酒饭的铺子,因此名二荤铺,一般都是铺子准备一些原料,食客也会带来一些原料,并将其交给灶上去做,为炒来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