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老北京还有野茶馆、书茶馆和清茶馆之分。
野茶馆是以幽静清雅为主,矮矮的几间土房旁支着芦箔的天棚,荆条花障上开着牵牛花,砌土为桌凳,砂包的茶壶,黄沙的茶碗,沏出紫黑色的浓苦茶,再与村人谈谈年成之类的话题,就更显出了野茶馆的本色。
书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
白天的评书由下午三四时开书,到晚上六七时散书。
晚上的评书由下午七八时开书,到十一二时散书。
如果在白天行书之前加一短场,由下午一时到三时,叫说早儿。
书茶馆开书以前可卖清茶,这里也是各行生意人集会的攒儿(等活做的人)、口子(非正式营业,专待用户呼唤),但开书后是不卖清茶的。
而清茶馆则专以卖茶为主,也供给各行手艺人作攒儿、口子。
另外,清茶馆还设有迷社、棋社等等。
二、剃头挑子剃头挑子本意是剃头匠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然后走街串巷,上门服务,后来专指剃头匠这个行业。
剃头挑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一般来说是一边儿带抽屉的小凳子,一边则是炭火盆子和手巾杆。
剃头匠手里拿着由一钳形钢片和铁棍组成的唤头(剃头匠招徕生意的响器,剃头匠通过鸣唤头发出的当啷——声来招揽生意)。
剃头挑子上的东西也有很多:一是剃头梳辫用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辅助用具,如水盆、烧水的火罐,还有供顾客坐的凳子及围在他们身上的手巾和布单、收拾碎头发的笸箩等等。
剃头艺人剃头这一行是清朝进关以后兴起来的。
清朝以前汉人一直是拢发包贴,因为儒家提倡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汉人从来不理发。
清朝入关以后,下令剃发梳辫,遭到汉民反对。
直到入关一年以后,弘光小朝廷才覆灭,当时的清政府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家冠装束,于顺治二年七月(公元1645年8月)下令所有人一律剃发梳辫,并限期十天,违抗或逃避者杀无赦。
因为北京是都城,所以对这项命令执行得更加严格。
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下令派剃发匠在地安门、西四、东四等主要路口搭起席棚,内供圣旨,过往行人只要有留发的,便拉入棚内强行剃发,违抗者当场杀死。
当时这种剃头棚全是执行命令的官棚,所以都是不收费的。
后来清政府为了彻底贯彻这一命令,便扩大了剃发队伍,准许清军入关时在京东各县掳来的民众向政府申领牌照,在各街道、胡同建立剃头棚做剃头生意。
从此以后,北京就开始出现了私营剃头行业。
因此,在清朝的近三百年间,除了和尚、道士外,成年男子都是剃头梳辫的发式。
由于满族男子的发式是剃去颅前的头发,然后在脑后留辫子,所以人们对剃头匠的要求很高: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是剃头匠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术。
此外,他们还要掌握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等相关技术。
严格地说,剃一次头并不只是简单地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只有掌握这些技术,才是一位合格的剃头匠。
民国后,男人们剪掉了辫子,留起了背头、平头、分头、光头等等。
相应地,剃头匠挑挑子的也越来越少。
由于发式的简化,剃头匠的服务也渐渐改变。
虽然还是拿着唤头当啷、当啷地走街串巷,但大多都改成背着一只布包或箱子,里面除了剃刀、剪子、磨刀布、布单、木梳、镜子等原有的工具外,还有理发推子。
至于水盆、板凳、火罐一类的大件,基本上不再携带。
像过去的掏耳、按摩等项也在新式理发店的影响下逐渐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