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由于理发技术和工具的普及,流动的剃头匠已很难见到,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唤头为何物,存在了近300年的一项手艺已经转变成美发师们从事的新职业。
剃头也有了更新式的名字:美发!三、扎彩子扎彩子是一种典型的手工玩艺儿,所谓扎彩子就是用各式各样的工具和竹坯、麻绳、浆糊、花纸、颜料等扎出彩楼、彩灯、彩人、彩殿等等花样,扎彩子的艺人被人们称为彩子匠。
对他们来说,每到逢年过节就是最好的赚钱时机,因为每当这个时节一般有钱人家都会扎彩子过节。
在老北京,扎彩子和油漆、彩画、瓦、搭、木、糊、石等行业一样,都要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祭奠鲁班,因为鲁班是这些行业的祖师。
但是据学者考证:扎彩子真正的祖师爷并不是鲁班,而是唐代的致公禅师。
在老北京,很多庙内都有会扎彩子的伙计,通常叫铺排,这也比较符合扎彩业起自唐代的传说。
为什么说扎彩子起自唐代呢?原来,在唐朝时,从唐睿宗起,规定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要悬灯结彩一天,到唐玄宗时改为三夜,北宋时又增到五夜,南宋增到六夜,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规定每年的正月初八上灯结彩,十七日落灯下彩。
所以明人诗篇中才会有紫禁灯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晴空之句。
清代则规定于每年的正月十三为头天灯,十九日为燕九,下灯下彩。
现在北京的灯市口据说就是明清两代的灯市。
民国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到十六日,总要在灯市口东华门大街东头路北庙内高悬九莲灯,灯下结彩绸球穗,并在庙宇墙壁上挂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连环画。
北京有着这么悠久的扎彩子历史,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自然很多,天长日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规模的彩子局。
彩子局的头目一般都是技艺最精湛的扎彩子艺人。
据记载:明清时期,北京的彩子业有京彩局之称,当时的一些彩子头目家中都有一幅《清代彩子业行单》,用纸裱成横披,悬挂在屋内。
清朝时,因为清代内务府的旗人大多居住在地安门一带,他们办喜庆丧吊等事都讲究扎彩子,所以许多手艺好的彩子匠后来纷纷聚居于此。
《讲四书》里提道:富不富,扎彩铺。
旧时经营一家扎彩铺,虽不至大富大贵,但糊口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其实,扎彩铺并不限于扎彩,实际上他们的业务范围还是很宽的,大到糊天棚,小到糊金银纸锞,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每年清明节前后,扎彩铺简直变成了金银库:元宝、金钱、金银山、聚宝盆都会堆成山,因为很多大户人家都会在这一天买很多的这些东西来拜祭早已去世的亲人,即使是很穷的人家,也会象征性地买一点。
四、杠房业杠房业主要出租葬礼仪仗,在北京杠房业,经营者主要分为山西帮和北京帮。
本来,入主中原的满族是没有厚葬风俗的,但旗人在入关后一切都学习汉族,并逐渐领悟到了孝道。
后来又下令禁止火葬,令满人改为土葬。
这就导至满人葬礼大讲排场,形成北京的满汉合璧的丧葬习俗。
清军入关后定下了《大清会典》,婚丧礼节都有一定制度,八旗、满、蒙、汉各不相同,官吏依照官职各异,老百姓办丧事也按地位和个人经济情况来定,一律不能越过规定。
但是皇族和各种官吏家所办的丧礼非常隆重,也就促使了杠房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