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4)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4)

2025-03-31 02:09:14

杠房之所以称杠房,首先要有杠,而杠又是由不同粗细的圆木交叠起来的,需要由杠夫抬起,上面放着棺材。

通常,杠的数目有四十八杠、六十四杠之分,愈多愈稳,稳得上面放上满满的一碗水也洒不出来。

水之所以洒不出来,是因为杠夫走路不用膝盖,腿是直挺的,犹如僵尸。

在抬杠时,杠头敲打响尺发号施令。

响尺用坚硬的木材制成,一般为二尺长,一寸多宽、厚。

还有一根一尺长的圆檀木棍和响尺用绒绳联起来,用短的打长的,响声高昂清脆。

全体杠夫和执事的起落走步都以尺响为号。

如果在行进中发现有人不听指挥,杠头有权当头一棒,即使流了血也不能抵抗,这也是行规。

还有,响尺上的绒绳叫尺绳,是用来测量灵柩大小和门口宽窄和坑口大小的。

响尺还可在起杠前用来乱打梆子,使远近的人等都闻声聚齐、各就各位。

响尺打一声,全体人一齐上肩,抬起棺材开步走。

到了目的地,杠头响尺横打,杠夫们一齐摘肩落地,然后由做活的将灵柩抬起到坑口下葬,行话叫登坑下葬抖绳散。

老北京杠房业有句行话叫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因为杠房平常柜上只有三五个人看守门市、等候顾客,所以开支不大。

只要遇上富户家的丧事,不但杠房一行,所有如寿材、棚彩、纸火、僧道各行业都会有赚钱的机会。

有钱富户人家办丧事,要停灵七天或三七或七七四十九天后出殡。

出殡时自然要用杠夫抬杠,人数按照办丧事的规定不同。

北京老字号的十大杠房分布开设在四九城,而这里所说的杠房不是指京城中一般的小杠铺,而是看它是否能承办皇家、王公大臣丧仪。

因此老京城中有十大杠房之称。

这十家杠房是:北新桥的永利杠房,西四牌楼南缸瓦市日升杠房,西华门外德兴、德胜、兴胜杠房,后门和兴杠房,东城灯市口永胜杠房,鼓楼大街信义杠房,西单牌楼同顺杠房和西四永吉杠房。

其中北新桥的永利杠房是旧京中最大的一家,盛时曾建有九间三卷铺面房。

清朝时京师出皇杠,王公家死了人也都让永利出杠。

吴佩孚死时也是用日升杠房64人杠出殡。

随着丧仪的不断改革,老字号杠房业也早已衰落消失。

五、裁缝铺北京的裁缝铺还得从清道光五年说起。

当时,有一位名叫钱咏的学者在他所著的《履园丛话·成衣》篇中写有这样一段文章:成衣匠各省具有,而宁波尤多,今京城内外成衣者皆宁波人也。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

遂询问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举,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

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腰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这段记载对社会进行裁缝铺了入木三分的描述,同时也指出了裁缝铺的存在,还告诉我们北京裁缝铺以宁波人居多。

据说在建国前,东到朝阳门南、北小街,西到阜成门、广安门,南到南横街、蒜市口,北到鼓楼、德胜门一带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开设有裁缝铺。

当时宁波裁缝分为本邦裁缝和红邦裁缝两种。

缝西装的是红邦裁缝,北京人称他们是洋裁缝;缝制中式服装的是本邦裁缝,人们习惯上给他们加上姓,叫张裁缝或李裁缝。

一般的裁缝铺做中式服装,并只做来料加工,一些大的绸布店里还设有裁缝专柜和作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没有门面的作坊和夹包裁缝(只是带着针线包),他们则专到大户人家中去缝制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