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10)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10)

2025-03-31 02:09:14

那时,每年冬至后半个月开始就需要在故宫护城河、北海、御河等处采冰。

据记载: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吃小吃必须用冰镇。

在金易先生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这样叙述道: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

‘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

……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由此可见清宫夏季用冰的情景。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朝时整个京城分四处设冰窖18座,统由工部都水司掌管,储冰近21万块,每块冰一尺五寸见方,重量约80公斤。

这些冰窖分为砖窖、土窖两种。

土窖有德胜门外冰窖2座,储冰4万块;正阳门外两座,储冰6万块。

土窖的冰用于各官府衙门。

砖窖用石材和城砖砌成,故宫内隆宗门西有5座,储冰近3万块;德胜门外有3座,储冰近3万块;雪池胡同有6座,储冰5万多块。

砖窖的冰主要用于坛、庙祭祀以及宫廷生活。

老北京的雪池胡同就是因冰窖而得名的。

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中说:城内冰窖以雪池冰窖为最洁净,……所藏冰块,是由北海伐取,经陟山门运出。

冰窖是半地下式的建筑,外面看起来像一座巨大而低矮的老屋。

地上边墙长约20米,墙高2米,山墙宽约10米,山尖最高处约4米,屋顶是人字形起脊双坡,上面是黄色琉璃瓦,为皇家建筑的标志。

两端的山墙上开有宽1米、高2米的拱门,台阶直通往窖底。

冰窖的内部是城砖起券拱顶,没有梁柱。

墙体和拱顶与屋瓦间的夯土很厚。

清朝的冰窖还有官窖、府窖的等级规定。

工部都水司所辖的18座冰窖统称官窖,特供宫廷和官府用冰。

府窖是特许一些王府自办的冰窖,以供王府用冰。

民间则不准擅自经营冰窖。

进入民国时期,官禁取消,北京才陆续出现了很多民营冰窖,比较有名的有:永定门外桥东河沿的合同冰窖、东便门外桥北的义成冰窖、永定门外洋桥村的卫生冰窖、前门外金鱼池的新记冰窖、什刹海南岸的宝泉冰窖、安定门外桥西护城河北岸的和顺冰窖、朝阳门外桥北的荷香冰窖、中南海的东南角的永顺冰窖、北海东侧的恭俭胡同的德顺冰窖等。

新中国成立初,北京主要用天然冰为水产品保鲜,当时城内有147个天然冰窖,年储存天然冰15万吨。

1973年6月,北京市在永定门外马家堡建成了第一座5000吨位的水产冷库,改善了水产品的保鲜条件,淘汰了天然冰窖。

北京现在还有冰窖胡同的地名和冰窖小学。

但是,北京的冰窖业到1979年前后就已经全部停业了。

十三、蜡库自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皇宫里的衣食住行都由内务府各衙门统一负责。

内务府又有蜡库、缎库、磁器库等供应库。

蜡库是专门供应皇宫用蜡的,宫蜡一般用白蜡以及黄蜡炼制而成。

老北京时,皇宫所用的宫蜡一般都是由四川和广东提供的。

他们先把十余斤的蜡坨装在特制的木桶里或用稻草捆扎,再由衙门派人从陆路或水路运到京城,交到蜡库衙门,制成皇宫所用的宫蜡。

制蜡通常有四道工序,先是用一口大铁锅,将蜡坨放入锅中加温,把杂质提出,叫熬炼;第二道工序是摆盘,在二三尺见方的木盘上立着若干筒形蜡模子,模子中央为空洞,是安装蜡烛芯用的,蜡烛芯有灯草和棉花两种;第三道工序是上模子,将化了的蜡油倒入模子中并放在木盘上,待蜡油凝固后撤去模子便成了蜡烛;最后一道工序是罩红,用配制好的红颜色把蜡烛染成红色、黄色或五彩色等。

宫蜡从颜色上可分为红、黄、白和五彩等四色,从造型和花纹上又有白宫蜡和花蜡、喜蜡之分。

花蜡上面刻有富贵满堂、吉庆有余等花纹,以供皇帝批阅奏折等使用;白色的宫蜡供帝后大丧时用;洞房中用的蜡烛刻以五彩花纹,称喜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