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11)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11)

2025-03-31 02:09:14

北京还有一些以蜡烛为胡同的地名,如腊库胡同。

解放前,其是一条临近景山的小胡同,因明清时代内务府曾在此设蜡库衙门而得名。

它分为南北两条胡同,称为腊库南岔和蜡库北岔。

南岔是用来收蜡的,也制作宫蜡。

制成的宫蜡存放在北边的库房,每天按时供应皇宫使用。

腊库胡同对面就是铁匠营胡同,专门制作制蜡的模具。

当时的蜡库衙门设有总管一人、司书两人、接蜡兵役及杂役数十人。

著名作家杨沫在《青春之歌》中曾多次提到腊库胡同,此外,平津战役期间地下党的电台就曾设在腊库胡同49号。

现今的腊库除了南岔有一部分成为大同驻京办事处外,其他部分已经成为民居。

十四、棚行棚行称为经托子(既高高托起),是僧、道念经做道场的地方。

北京棚行兴起于明代永乐年间,到了清代至民国期间,棚行逐渐兴盛起来。

棚行的兴盛和老北京的旧风俗有着密切联系,据说老北京在办红、白喜事的时候都要搭棚。

当时富户人家的人在死前必须住在自己的住室之外,只有这样才能叫寿终正寝。

因此,办丧事时都要在本宅第里高搭席棚,有的为了炫耀排场,还要在大门以外高搭牌楼一座,搭钟楼、鼓楼各一座。

这些棚都须用芦席搭成,要求搭棚的人技艺超群。

北京搭棚又分喜棚、丧棚、天棚、冰棚和附属营业五大类。

夏季入伏以后,北京人喜用芦席支搭凉棚来遮阳。

这时,从宫中到府第,自官署至私宅,都搭起凉棚以避阳光暴晒。

由于棚高于庭院之上,所以又叫天棚。

沿街的店铺为了避免西照,也搭起遮阳天棚为下午的买卖好做。

逐渐,夏季搭天棚就成了北京生活中的一项内容。

于是,大大小小的棚铺纷纷开设。

民初以后,老北京城的棚铺有200多家。

据历史记载:当时城里比较有名气的棚铺有东城的天顺,西城的森茂、德成、义泉,南城的利顺、兴隆、山海和北城的永泰等。

老北京的搭棚工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不管搭多大多高的棚,杉篙都是在平地上立起,绳扣系得既简单又牢实。

由搭棚工搭起的棚有喜棚、暖棚、白棚和凉棚,还有既可透明也可照进阳光的玻璃棚,也有起脊如房子的棚。

搭棚工不仅搭棚,而且还为瓦、木工匠施工搭脚手架。

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等高大建筑物,都是先由搭棚工先搭起脚手架,然后由瓦、木、油工再施工的。

因而搭棚工又叫架子工。

现在,在北京的西直门内还有一条棚匠刘胡同。

据传说:明永乐年间,这里住着一位叫刘富贵的棚匠能搭各式各样的棚,由他所搭的棚款式、间架与真的建筑无异。

十五、炉房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北京的钱铺、炉房、金店、钱庄等都须在顺天府衙门注册。

当时有句顺口溜:四大恒,八大源,二十九家官炉房。

所谓的四大恒是东四牌楼一代的恒利、恒兴、恒和、恒源等四家钱铺。

八大源是隆茂源、宝源、会源等八家源字号。

二十九家官炉房则是裕丰炉房等29家。

那么什么是炉房呢?炉房是浇铸银锭的店铺,类似于现代的造币厂。

那时作为货币流通的白银要铸成法定的三种银锭:大锭,重五十两,一般铸成两头翘起的元宝形;中锭,重十两,通常铸成秤锤形;银锞,是最小的一种,或三两或五两。

除这三种银锭外,还有更小的碎银。

白银易于磨损,使用时间长会分量失准,所以银锭得不断重新浇铸。

此外,外来银锭也需改铸成本地通宝才好流通。

特别是出入于各省藩库及中央户部的银锭,更得铸成统一的平色并留有纹印的官宝。

因此,各地的炉房也就成为金融业中的上游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