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把那些经常到胡同妓院里嫖娼的人先说成是逛窑子,后来又含蓄地说成是逛胡同或串胡同的。
再往后把那些作风不正派、不正经而在胡同里闲逛的人也说成是逛胡同或串胡同的。
《北京民俗词典》中逛胡同一词的解释是过去经常到胡同妓院里嫖娼的人。
《北京土语词典》中称:旧时北京人所说‘逛胡同’,胡同特指妓院所在地,前门有‘八大胡同’。
而《北京话辞典》中对逛胡同的解释为:旧时到胡同妓院里嫖娼的人,也泛指那些作风不正派、不正经而在胡同里闲逛的人。
《实用北京旅行指南》也说:过去在北京说‘逛胡同’或‘串胡同’就是到妓院去。
《现代北京口语词典》胡同串子指游手好闲或无事可干在胡同里乱走的人。
而《北京儿话音词典》中对逛胡同和串胡同解释为到胡同妓院里嫖娼的人。
当然,串胡同一词另外两种解释是指那些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人和闲得用手指挖脚趾缝里的秽物以解痒痒的人。
但是通常一说到逛胡同或串胡同大多指到胡同妓院里嫖娼的人,或泛指那些作风不正派、不正经而在胡同里闲逛的人。
十七、灯局子老北京把专卖灯的铺子叫做灯笼铺,又做灯又卖灯的叫灯局子。
灯局子大多集中在前门外的劝业场、廊坊二条和三条一带。
老北京灯局子的铺子通常只有一两间门面,但很精致,磨砖对缝的房屋里是大大小小的各种灯,应有尽有。
老北京大大小小的官和前门外大栅栏的买卖店铺最少都要有一对带官衔的纱灯,这都是白纱灯,两头糊黑云头花边,中间一行扁宋红字,写上官衔或店名。
清末,老北京有了电,只有廊坊头条、大栅栏一带和大金店、大绸缎庄的细绢宫灯尚存。
灯上是用工笔画的《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等故事,每年的元宵节,按老礼都把灯挂起来。
清代康雍乾盛世时,元宵夜很讲究张灯。
当时,老北京内城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为最盛,次之是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
这些地方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分别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羊角、西洋、纱绢、玻璃之别。
上面有绘人物的,如《列国》、《封神》、《聊斋》等;有绘花卉的,如梅、桂、兰、菊、牡丹、芍药、萱、竹;还有绘禽兽的,如马、牛、犬与虫蟹鱼虾等,品种殊多,不胜枚举。
此外,有的还独出心裁,浇铸冰灯,搞冰灯会。
清末民初,地安门外大街聚盛公干果铺、义溜河沿的冰窖工人用冰做成弥勒、八仙等戏剧人物,在灯内点燃灯烛,又栽上麦苗为龙虎鱼鸟。
当年,居住在老北京的人每到上元节纷纷到此观赏灯市。
所以《百本张抄本牌子曲》云: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庵观寺院,抖了抖衣衫,花合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串。
在老北京灯局子里的手艺人也是一个赛似一个,如罩骨子、糊纱、灯芯架子加提梁等,这些活并不是一般人能操起来的,一盏灯需要的程序有多道。
仅灯罩骨子就要经过开竹条、架股槽、嵌槽、膘粘、上钉等很多道程序。
另外,用竹篾或铁丝编织的网眼灯罩中的网眼也要匀称工细,大小如一。
在灯上糊纱还讲究用生丝绢或纱、葛、纸等,绢片要糊牢,且挺括能收张,看不出接口。
如果官家买了长圆倭瓜形白纱灯,灯局还要在灯上贴标官衔,字体要扁。
其次,那些精雕细刻宫灯更能展现出工匠们精湛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