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14)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14)

2025-03-31 02:09:14

老北京的东四、西单、鼓楼前都曾是卖灯的地方。

每逢年节,达官显贵和平民百姓都要买灯。

此时,灯局子的生意颇佳。

但有的穷人家里买不起花灯,就到河塘里捞片荷叶,在上面放上蜡烛,也算一只彩灯。

十八、吹糖人的吹糖人的是老北京的一个行业,也是一种民间艺术。

在老北京的天桥、厂甸等热闹地方,都有很多吹糖人的。

吹糖人的通常都是小贩的打扮,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上有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的下面有一个半圆形的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的炭炉子,炉子上放着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用麦芽糖溶化所得)。

柜子中的木架分两层,每层的上面都有很多小插孔,目的是为了插放糖人。

对于糖人,孩子们都很喜欢,见着就要买,因为它既可以当玩物,还可以吃。

每当孩子需要购买时糖人,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上一段,等吹起泡后再迅速地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

这时候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作品就大功告成。

艺人们吹出的糖人有各种形状,如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还是孙悟空。

一般艺人们在孙猴做好之后还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然后再倒入一些糖稀。

孩子们买了孙悟空之后,就会在猴屁股上扎上一个小孔,让里面的糖浆慢慢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

如果不想再玩了,则可以连糖人孙悟空和江米碗、勺一起吃掉。

当时的孩子们把这称之为猴拉稀。

据老北京人讲,当时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有时糖人可以不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

两筒牙膏皮就可以换到一个孙悟空或其他小糖人。

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一着,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但是现在的经济发展了,牙膏皮也不那么紧缺了,用牙膏皮换糖人则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了。

十九、窝脖儿窝脖儿是老北京的一个老行当,也叫扛肩,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

老北京时,家境比较好的人家在嫁女时大多把嫁妆交给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令人抬着穿街越巷,这是比较风光的一种。

但是那些穷人家嫁女时就无法做到了,他们最多也就有一大一小两个木箱以及脸盆、油灯等物,这时候是根本不需要找喜轿铺的,只需要雇一个窝脖儿的便可以一窝了事。

窝脖儿匠通常也是由喜轿铺代找。

窝脖儿匠的窝法比较特殊,一般都是先把要搬运的物件放在一个一尺半长、一尺七八宽的长方木板上,并用软线绳捆绑好。

然后由两个人抬起来,放在窝脖儿匠垫有一根铺有棉布垫板条的肩上,窝脖儿匠一手扶着木板上面的物件,一手前后甩动,两眼向前平视,迈着大步快速前行。

当到达目的地以后,还需由有两个人将肩扛物件接抬下来。

窝脖儿匠也是需要分等级的,在北京众多窝脖儿匠中就有极少数是专门为皇室扛运贵重陈设的,他们也专归皇宫懋勤殿绳子库管。

据资料记载:当时这些人都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物品的。

例如:每年夏天西太后慈禧都要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

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但是因为中间各个环节克扣,最终到窝脖儿匠手里的也就是八钱左右的银子了。

清末,北京曾经有一位有名的窝脖儿匠,叫范茂贵,当时他只用了4天时间就把60斤重的铜狮子窝到遵化马兰峪的慈禧太后陵墓,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