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15)

第十四章 旧时京城各行当(15)

2025-03-31 02:09:14

窝脖儿也要有一定的技能,除了肩膀能扛外,窝脖儿匠还需有健步如飞和拆装各式家具的技能,如果不会拆,有些东西就窝不走。

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

一般他们收入的二成都需要交给柜上入账。

如果是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把自己收入所得的二成交给车脚业,因为当时老北京搬家的大多都是由车脚业包运的。

当然,由于这个行业非常辛苦,所以很多人在干久之后都会留下残疾,脖上都有一个大包,甚至有人还被压成驼背。

二十、饽饽铺北京人一般把糕点不叫糕点,也不称点心,而是称饽饽。

自然,制作饽饽的铺子也就被人们称为饽饽铺了。

老北京的饽饽铺一般都是把自己的字号即斋名烫金后刻写在匾额上。

譬如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特意提到西四牌楼以南的异馥斋,便是一家义和团以前的老店。

此外,还有前门大栅栏的聚庆斋、东四八条口的瑞芳斋、东华门的金兰斋、菜市口的桂兴斋等,都是曾经大名鼎鼎的老字号,后来一些改为国营继续营办,一些就名存实亡了。

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对北京的饽饽情有独钟,他曾经深情地回忆瑞芳斋的奶油萨其马:奶油产自内蒙。

装在牛肚子内运到北京,经过一番发酵,已成为一种干酪,和现在西式糕点通用的鲜奶油、黄油迥不相同。

这一特殊风味并非人人都能受用,但爱吃它的则感到非此不足以大快朵颐……当时在地安门附近的桂英斋邻近紫禁城,为了照顾太监们的口味,较多保留有宫廷点心房的传统。

当然,同样是大众化的萨其马,在不同的饽饽铺里制作方式也不同,因而吸引着不同阶层的顾客。

老北京饽饽铺里的糕点主要有大八件和小八件,都极有名,尤其是皇宫和御膳房里精制的糕点。

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时,糕点很受重视,这和唐代以后饮茶之风盛行有很大关系。

据《海陵集》记载:女真人俗重茶食,阿古达开国之初,尤尚此品。

若中州饼饵之类,多至数十种,用大盘累高数尺,所至供客,赐宴亦有焉,一种名金刚镯,最大。

从清朝起,糕点在北京就被叫做饽饽,制售满族糕点的店铺便叫满洲饽饽铺。

据道光二十八年所立的《马神庙糖饼行规碑》载:满洲饽饽为清代国家供享、神、祭祀、宗庙及内廷殿试、外藩筵宴,又如佛前供素,乃旗民僧道所必用。

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其用亦大矣。

现在,老北京的人讲起枣泥酥、藤萝饼、桃酥、状元饼、油糕、百果花糕来,都是如数家珍。

老饽饽铺在当时都属于自产自销,稍有疏忽便会砸牌子,而各自的金字招牌绝不是仅仅靠做广告就能树起来的,所以各家都非常注重产品质量。

二十一、庄馆北京是皇家所在,各行各业都非常繁荣,其中就有吃。

北京以吃名天下,但不似南方世家各有名庖,北京人很少在自己家里养着厨师,所以大多数人都讲究吃馆子,也就是庄馆(饭庄和饭馆的意思),这就造就了北京庄馆业的发达。

过去,王公府第遇到喜寿宴会,都喜欢在饭庄子举行。

那时的饭庄子一般各有所长,各有营业目标,谁也不能妨害谁,往往能吸引某一部分固定的顾客。

例如:后门(地安门)的隆丰堂,专做各府阿哥(少爷)以至管事官员的买卖,只要大爷高兴,就能赚得盘满钵满。

白米斜街的庆和堂(现移后门大街路西,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开业),专做内务府司官买卖。

方砖厂的德丰堂,以北城绅商和提署的买卖为主。

烟袋斜街的庆云楼以汁水勾芡名震京城,专做世家人士的买卖。

老北京的庄子有冷庄子、热庄子之分,冷庄子平常不卖散座,也没有固定的厨师,只有遇到婚嫁、庆寿、拜师等办事的客人时才定妥日子,并商谈席面高下、桌数多少,进而临时找厨子和生火,因此对于冷庄子的肴馔是不能有滋味方面要求的。

至于冷庄子应得的利益,除席面钱外,还包括喜房钱和地方钱。

除冷庄子外,剩下的就是热庄子。

热庄子门前一般高挂午用果酌,随意小吃的牌子,较饭馆更清静些,是顾客小宴、请客、说事的好去处,旧时甚至方便一些抽鸦片烟、叫姑娘的人。

这些热庄子大多各有拿手好菜,熟客还可吩咐灶上按自己的方法做菜,好似自家名疱,因此过去大府第都喜将熟饭庄作为外厨房。

此外,热饭庄也接办各类喜寿事宜,且搭有戏台,常唱个大戏或串演个八角鼓小戏什么的,很是热闹,想不发达都难。

老北京的热庄子很多,除清真教饭庄以外,全部都是山东帮,很多北京人都以山东馆为北京馆。

山东馆里的堂、柜、灶全是山东东三府的籍贯,以善做鸡鸭鱼菜见长,如炸胗儿、抓炒、软炸、糟鸭头、拌鸭掌等。

北京以烤鸭子出名的全聚德就是山东人经营的。

除山东馆子外,还有济南馆,所做的肴馔介于南北之间,尤其善长做大件菜,如燕菜、鱼翅、甜菜等珍细品,不是普通的馆子所能达到的,丰泽园、新丰楼便是济南馆。

另外还有山西馆,以小件见长,尤其善做面食,如炸佛手卷儿、割豆儿、猫耳朵、拨鱼儿、刀削面等,价廉物美花样多,在北京也有相当的历史。

清末民初,老北京的江苏馆又分为淮扬馆、沪宁馆两种,以沪宁馆最有南方风味,即使是一碗馄饨、大肉面,都和北方馆不同。

四川馆在北京开设的最早,以青炒豌豆、烩羊肚菌、炒三泥见长的南城瑞记饭庄最初就是四川灶。

纯粹的福建馆很少,几乎没有能做福建菜的。

贵州馆在京的只有东西黔阳,开设最晚,以风干熏腊甜汁见长。

南馆中能保持原来滋味的只有广东馆,一切腊味、叉烧、甜菜、肉粥,以及广东特有肴馔都能保持本来面目。

老北京的庄馆种类繁多,促增进了其饮食业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味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