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八旗子弟游手好闲。
为了打发时间,他们不仅泡茶馆、逛妓院,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玩意儿。
所以北京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特别讲究玩。
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玩在北京话中的构词能力一直比较强,如玩儿去、玩儿闹、玩儿活儿、玩儿稀的、玩主、玩家等等。
最有特色的,当然还是北京的玩家们。
在北京,有很多流传在民间的玩艺,如斗蟋蟀、抖空竹、放风筝等。
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有些玩艺早已绝迹,有些却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斗蟋蟀参加在金秋时节举行的蟋蟀大赛,抖空竹的想把空竹抖进2008年奥运会等。
一、京城玩家知多少玩花鸟鱼虫是老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清代养鸟成风,不仅养的鸟品种多,训鸟更是北京人的一大喜好。
如今,北京离退休的老年人还是喜欢在清晨提着鸟笼到街头公园或绿地树林内散步,有的还蹬着小三轮车,累了就把鸟笼挂在树枝上。
北京人养宠物的历史不算短,学问和讲究也多,甚至把养宠物当作和弈棋、品茗、论画一样的雅事。
他们喜爱养狗斗狗,护国寺庙会就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观赏狗,如袖狗、叭狗。
袖狗只有一巴掌大小,但生性好斗,又叫斗狗儿,可藏在袖间。
斗狗时,两位养狗者将狗放在桌案上观其争斗、撕咬,只为博得一乐。
北京有一句俗话: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被宠爱的狗比主人家中仆人的地位要高得多。
老北京人还喜欢养猫,而且讲究品种,大多以毛长者为贵,柔毛有四五寸者为珍。
这种猫头大、威武,且披肩长毛下垂,貌似狮子,故称狮子猫。
北京人认为养猫是高尚的情趣,来源多是亲朋间互相赠送以为礼品。
通常,老北京人不卖猫,还把卖猫、卖狗视为破产的象征。
生活在北京的名人也爱猫,如著名画家丰子恺就养猫、画猫,著名作家冰心的咪咪在猫谱上名为雪里送炭,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喜欢养猫……此外,一些爱猫者还赋予某个品种的猫以特殊的意义——猫王。
据说猫王的条件是体重要达到4公斤以上,其肤色限于纯黄或纯狸,有虎纹、头扁圆、耳小而薄,且眼睛必须是所谓的金眼夜明灯者。
脸谱要是白嘴盔子、红鼻头,嘴旁各有手指肚大小的一块黄点,称蝴蝶斑,触须坚如钢针。
不论黄、狸毛色,肚皮都必须是纯白色。
尾巴由长毛组成,状如火焰,叫麒麟尾,不认识的往往称其为秃尾巴根子。
总结起来即是狮头、虎身、麒麟尾。
另外,猫王都是雄性的,雌性的一律不上谱。
老北京玩虫蚁赌博的人主要以斗鸡、斗鹌鹑、斗蟋蟀为代表。
斗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唐代文人陈鸿所著的《东城老父传》载:许多世家贵主,倾帑破产,市鸡以偿其值。
到了宋代,四川张咏还写出了斗鸡破百万的诗句,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斗鸡的热衷。
除了斗鸡之外,人们还斗鹌鹑,情形和斗鸡相类似。
几十年前,北京的大井、小井、广安门外、香山等都有蟋蟀的踪迹,但现在北京本地很难有上好的蟋蟀,虫迷们斗的蟋蟀大都从山东运来,那里现在也是全国名蟋蟀的主要输出地。
老北京人好逗鸟、斗蟋蟀、养花,也喜好玩石头。
拿雨花石而论,虽产自南京雨花台,但老北京人的家中大多藏有珍品。
观赏雨花石历来被视为高雅之举。
雨花石素以质、色、形、纹的精、奇、巧、美著称于世。
上等雨花石玉质天章,或天然成画、景色迷人,或似人若马、栩栩传神。
历代名士如文学家苏东坡、书法家米万钟、诗人郝经、戏剧家孔尚任以及现代文化名人郭沫若、徐悲鸿等都对雨花石抱有极大兴趣。
当年北京的遗老遗少以及名医、名尤、名作家、名画家等都曾不惜重金购买,并题上雅名,藏之秘室,不肯轻易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