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票起源于何时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据说是起源于清道光前后。
当时有一些皇亲贵族子弟或者三五同好自由结合起来,定期在一起聚会演唱,互相观摩,磋商戏曲艺术,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形式。
当时举行这种活动必须呈请内务府立案,经过批准的都发给一张执照,盖有正式大印,票上印有两条大龙,叫龙票。
但它只发给团体,不发给个人。
后来这种演唱自娱的班子开始被人们称为票房,长期参加票房演唱的叫票友。
最初,票房以演唱清口大鼓、京韵大鼓、八角鼓、单弦等子弟书为主,且大多是自编自演,许多鼓词都是八旗子弟票友们亲自编撰的。
同治、光绪之交,八旗子弟的兴趣逐渐由子弟书转到京剧上来,票房的活动内容也变成了以演唱京剧为主。
老北京最早也是最著名的票房有清同治、光绪年间旗人安敬之创办的翠峰庵票房、光绪年间肃亲王善耆创办的肃王府票房以及民国初年建立的春阳友会和果子观票房、南月牙票房、麻花胡同、继家票房等。
清唱茶社有达王府票房、欣蚨来茶社、和顺茶社、民生茶社、柳园茶馆、三佛寺茶馆、观音寺第一楼等。
老北京最后一个清唱茶馆是西大院茶馆。
如今,以演唱戏曲消遣的票房已经被各区文化馆附设的文化站所代替。
票房是八旗子弟消遣娱乐的产物。
最初,票友登台演唱全凭自己兴趣。
通常,北方票友叫走票,南方叫票戏,很少有人说玩票,因为怕让别人误会自己占便宜。
老北京票房里的演唱无演员、观众之分,完全是互相观摩。
除设在茶馆里的票房外,一般不招待非票友。
富户人家有喜庆事也邀请票友清唱。
京剧清唱的堂会称清音桌,起初参加堂会的票友不要事主报酬,甚至还会将自己特制的沏好茶水的大铜茶壶也一起挑了去,俗称玩票。
后来逐渐形成票友,接受事主家的酒席招待。
民国后,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票房逐渐增多,开始出现了清唱茶楼、茶社。
许多机关、团体、学校也纷纷建立票房,如老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邮政局、京汉铁路局、电车公司、金城银行、交通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等等,都有票友的活动。
五、斗蟋蟀蟋蟀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昆虫,北京人称之为蛐蛐,又名促织。
民间就有促织鸣,懒妇惊的俚语。
北京蛐蛐以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福寿岭的青麻头为佳。
玩蟋蟀的行家统称之为虫。
关于蟋蟀,我国古人对它的记载比较早,如问世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
《聊斋志异》中斗蟋蟀的故事《促织》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而今,斗蟋蟀没有旧时鼎盛,但在北京仍有上万名铁杆虫迷。
据记载:唐天宝年间,就已经有人开始养斗蟋与鸣虫。
至南宋,一代权相贾似道因酷爱斗蟋蟀畜养鸣虫,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蟋蟀专著《促织经》。
明清两代是斗蟋史的鼎盛时期,斗蟋之风经久不衰,以明宣德年代尤盛。
老北京时,蟋蟀通常养在或大或小的葫芦中,但有钱的主一般都是放在用象牙、玳瑁、黄杨、紫檀精工细制成罐子里。
冬至前放蟋蟀用的称之为澄浆罐,是先用澄浆泥淀制成型,然后入窑烧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