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成虫生性孤僻,是独居者,通常一穴一虫,只有到了成熟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
如果两头雄虫在同一洞穴相遇,必然打斗。
蟋蟀要隔一两天洗一次澡,所以养虫者必须有耐心,这可以磨炼人的性格,就是再火暴急躁的人在养虫时也会变得沉稳安静,所以说养虫可修身养性,起到锻炼身体的功效。
蟋蟀一生共脱七次皮,脱一次长大一次,脱完第七次皮后才是成虫。
通常立秋过后,蟋蟀才可长为成虫,但不能马上捕捉,应让其在自然界生长一段时日,因此应在立秋后十天左右进行捕捉。
对老北京人来说,秋冬季节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斗蟋蟀。
民间斗蟋蟀曾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同一个等级的才能相斗。
大小相当的才能放入一盆决一死战。
输赢有赌注,但一般押的是数斤月饼、花糕或者水果。
通常,斗蟋蟀可分为以虫会友、以娱乐为目的的高雅之士和以赌博为业、以赢利为目的两派。
后者为赢钱还有给蟋蟀服用兴奋剂的。
清朝时,蟋蟀在比赛前先用天平称好蟋蟀的分量,双方主人押上赌注,数字写在牌子上,旁人也可押码。
蟋蟀放到盆里,主人就用探子(传闻由老鼠须黏在细竹签上做成的探子,为引蟋蟀叫)诱其相斗。
如果一方斗败要跑,就用探子引回再斗,三个回合后全部跑了的算输。
于是裁判收集双方赌注,拿出其中的10%,剩下的付给赢方。
这时,斗赢了的蟋蟀会振翅长鸣,主人也会在盆盖后面贴纸上记上它的战绩。
这类蟋蟀死后,主人会用白银薄片打成小棺材,入殓安葬,并谥以常胜将军、开国大元帅等称号。
此外,斗蟋蟀也要适度,如果玩物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南宋贾似道就是因玩虫丧国而被称为蟋蟀宰相的。
明朝重臣马士英也因玩虫误国,步贾似道后尘。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吴越浪子,有酷此戏,每赌胜负,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
可见斗蟋蟀对人的影响。
古人玩蟋蟀有三个境界,即留意于物,主要是指如贾似道、马土英因玩虫误国的人;以娱为赌,主要是指以斗蟋为赌博手段;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听其鸣,可以忘倦;观其斗,可以怡情,这是大多文人雅士所为。
六、斗鹌鹑鹌鹑古称鹑鸟、宛鹑、奔鹑,为补益佳品,是雉科动物,鸡形,体形娇小,尾短翅长而尖,羽毛黑色和棕色花斑相间杂,上身麻而下体灰,乡里人叫麻鹌鹑。
古代曾把鹌和鹑作为两种不同的鸟类。
老北京的人以养雄鹌鹑为主,目的是为斗架。
只要是养鹌鹑的都懂得一些斗鹌鹑与训练的常识。
刚刚捕到的野鹌鹑是不会斗的,也不肯斗,过肥或过瘦的也不会斗。
养雄鹌鹑的人,笼子多半成天带在身上,将笼子别在腰带上。
在冬天,很多人屁股上面、长袍下面会高高地凸起一块——那都是鹌鹑笼子。
带在身上的鹌鹑并不老实,会不停地向上窜,因而笼子用布制成。
此外,将鹌鹑掏出或放入时,用一只手夹紧笼头,另一只手的虎口夹住鹌鹑的颈子,稍一大意鹌鹑就会飞掉。
鹌鹑按年龄与身上的羽毛,可以区分为处子、早秋、探花、白堂四种。
其中,只有白堂会斗。
因此,在斗鹌鹑的场合中,所看到的只是白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