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五章 北京的玩家(7)

第十五章 北京的玩家(7)

2025-03-31 02:09:14

蝈蝈葫芦是养蝈蝈蝈的主要工具,有新活、老活和工艺之分,形状有鸡心、柳叶、棒子、油瓶、蜘蛛肚儿等。

工艺有掐花、烫花和壮花。

壮花就是在葫芦生长的过程中套上事先做好的模子,让它按模子长。

蝈蝈葫芦还有胆有箍儿有蒙心,蒙心的材料和工艺最讲究,有铜的、玳瑁的、玉石的、象牙的、木头的。

上面雕有动物、花卉、吉祥图案等。

一块一寸大小的玳瑁上能够雕出九只立体的蝙蝠,每一只蝙蝠都能动,蝈蝈一叫,蝙蝠也跟着共鸣。

通常,老北京人玩的蝈蝈都是人工繁殖的,土话叫份。

专门份蝈蝈的人叫虫儿把式。

他们把秋天逮来的母蝈蝈放在罐里养着,并在罐里放上土,好让蝈蝈把卵生在土里,到了冬天就把土放在暖炕上,每天撒点水,用棉被盖着保温,七八天后卵便从土里出来,这时就放点蔬菜叶开始喂养。

蝈蝈前后要脱七次壳,七天脱一次壳,四十九天后蝈蝈就长成了。

人工份出来的冬蝈蝈可以活到第二年的清明。

北京人玩蝈蝈可以追溯到明代,大冬天怀里揣着一个葫芦,听着蝈蝈的阵阵叫声是老北京人的时尚。

要想养蝈蝈,温度必须控制好,因为这是决定蝈蝈叫的重要因素。

想让它叫就捂得紧一点,嫌它叫得烦人就拿出来晾一会,温度一低,蝈蝈自然就不叫了。

蝈蝈叫的自然声音是本调,为了改进蝈蝈叫的声音,老北京人发明了一种点药术,就是在蝈蝈的翅膀上点上一点用朱砂铜渣和松香等东西合成的药。

按部位分为明药和暗药。

点的部位准,蝈蝈的叫声才好听。

当然,老北京人玩蝈蝈主要是听音,蝈蝈的样子不是很重要。

蝈蝈分南蝈蝈和北蝈蝈两种,北京人玩的主要是北蝈蝈。

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鲁蝈蝈、晋蝈蝈、易蝈蝈等几类。

产自西山的黑色大铁蝈蝈(京蝈蝈)最有名。

易蝈蝈产自河北易县、涞水及狼牙山,特点是个大。

鲁蝈蝈以产自山东北部地区的绿蝈蝈为主。

晋蝈蝈以山西宣化的山青、草白为主,特点是皮粗翅厚且叫声响。

蝈蝈按体色分为草白、山青、黑蝈蝈、绿蝈蝈、异色等几类。

老北京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蝈蝈玩家,他们不但会养蝈蝈,还会份蝈蝈,既玩蝈蝈又玩葫芦,如清末民初的赵子臣与李四等。

而今,著名昆虫专家吴继传是新一代的蝈蝈玩家,而且出版了《中国蝈蝈谱》、《中华鸣虫榜》、《中国巨蟋油葫芦谱》等专著。

现在,葫芦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收藏品,珍贵的老葫芦一般只作为陈列品,不再养蝈蝈。

八、驯鹰曾以弓马著称天下的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培养出了威名震慑莫与争锋的八旗劲旅鹰。

对满族而言,驯鹰捕猎是他们的古俗。

在原始信仰萨满祭礼中,鹰神被列为灵禽之首,其中最名贵的是海东青,由此可见他们对鹰的尊崇。

驯鹰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代宫廷就以鹰为戏。

到了明清,宫廷豢鹰及猛禽最为讲究。

北京故官博物院还珍藏着明代林豆绘的《双鹰围》,令人不禁想起晋人傅玄曾赞美雄鹰的佳句:嘴利吴戟,目颖星明,雄姿邈世,逸气横生。

据明代谢肇制所著的《五杂俎》记载:禁苑中,四方鸟兽毕备,其不可驯也,盛以樊笼。

有鸷高六七尺,诸禽兽皆畏之,不知其何名也……由此看来,明帝也是颇喜养猛禽。

据《五杂俎》记载:鹰,产于辽东一带。

教鹰者,先缝其两目,仍布囊头,闭空屋中,以草人臂之。

初必怒跳颠扑不肯立,久而困惫,始集臂上。

度其馁甚,以少肉啖之,初不令饱。

又数十日,眼睁开,始联其翅而夫囊焉。

囊去,怒扑如初。

又惫而驯,乃以人臂之。

如是者约四十九日乃开户,纵之高飞。

半晌,群鸟皆伏,无所得食,方以竹作雉形,置肉其中,出没草间,鹰见即夺攫之,遂徐收其维焉。

习之既久,然后出猎,擒纵无不如意矣。

到了清代,皇家对鹰的喜爱和重视使王公贵族、八旗子弟纷纷效仿,都以鹰为戏。

除沿袭了明代驯鹰方法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方法。

如不准鹰睡觉,即驯鹰中的绝招:熬鹰。

行话叫做上宿。

如果鹰白天不睡,晚上熬鹰也不会乱飞,当然人也不能睡,还要带鹰到人多地方去,使它连闭眼的时间都没有。

所以训一只鹰必须有三个人,前夜、后夜、白班各负其责。

清宫廷里的驯鹰任务自然是由清宫总管内务府养鹰鹞处来具体负责词养与训练。

至清朝末期,宫廷和社会驯鹰、玩鹰达到最盛。

鹰主要以肉食为主。

据乾隆朝清档《养牲底簿》记载:雕鹰每只每日食用羊肠十两;而鹞子每只每日则食用六只麻雀……清宫廷养鹰鹞,主要供皇帝围猎之用。

清代皇帝历来十分重视射猎习武,特别是康、乾时代,骑射习武之风盛行不衰。

乾隆、嘉庆年间曾对雕笼大加修饰。

雕笼每座各面阔、进深一丈二尺,柱高一丈,笼内放置一个直径三尺、高一尺、重四十斤的木盆,以投放饲料和清水供饮食之用。

老北京时,北京有专门的鹰户,依靠驯鹰为生。

顺治十八年规定,凡鹰户有交海东青者,每只折银三十两、并另赏银十两、毛青布二十匹;上交普通鹰者,一等鹰每架折银十五两,二等鹰十两,三等鹰五两,四等鹰和体长尺余、只捕小鸟的鹞子折银一两。

建国以后,北京驯鹰者逐渐绝迹,不过在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居住地,还是有很多人都在驯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