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易顺鼎赋诗天桥易顺鼎,字仲颖,一字实父,号眉伽,别号哭庵,今汉寿县城关镇人。
他天生奇慧,5岁就能作对;15岁补诸生,刻诗词各一卷,名《眉心室悔存稿》,传诵一时,有龙阳才子之称。
他曾求学于晚清著名的拟古大家王闿运门下,与宁乡程颂万、湘乡曾广均齐名,人称湖南三诗人。
他虽然才华横溢,却六次应试落第,30岁时才以同知候补河南,不久捐道员,总厘税、赈抚、水利三局,并督修贾鲁河工程,任三省河图局总办,光绪十四年授按察使衔,赏二品顶戴。
顺鼎诗才奇绝,自《眉心室悔存稿》以后又刻有《丁戌行卷》、《摩图阁诗》及《出都》、《吴蓬》、《蜀船》、《巴山》等诗录,其中以自述生平的诗《四魂集》最为有名。
在易顺鼎的大量诗作中,除吟咏天桥外,对北京的其他地方也有所歌颂。
他的小诗《卢沟桥》云:书剑征途伴寂寥,长安日近楚天遥。
南云北雪三千里,第一销魂是引桥。
清新淡雅,情真意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齐白石在天桥齐白石是中国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
他早年为木匠,27岁时拜湘潭名士胡沁园、陈少蕃学画;57岁后定居北京,卖画治印;60岁后衰年变法,重视创造,融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技法于一炉。
其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
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其篆刻布局奇特有力,还能诗文。
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1919年,齐白石的老家湖南境内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家乡连遭兵燹,因感觉家乡无法生存,齐白石遂来北京,经友人介绍暂住在天桥以西、陶然亭以北的龙泉寺内。
(四)天桥马连良梁益鸣为北京通州人,自幼进北京天桥群益社科班学戏,先学武生,后学老生,出科后曾到天津、河北、上海等地跑码头演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回到北京,与武生演员张宝华组成鸣华京剧团,长期在天桥天乐戏园演出,开始上演余派戏《珠帘寨》、《洪羊洞》,谭派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
他第一次看完马连良主演的《串龙珠》就迷上马派戏,下定决心向马连良学习。
无论马连良在哪里演出,他都要去追看,没有坐票就买站票。
他还购买了许多马连良的唱片,边放边模仿,并多次想拜马连良为师。
可惜由于当时旧传统束缚,京剧界有大街南北之分,即以珠市口大街为界,街北身份高,街南身份低,街北的演员绝不到街南演戏,街南演员也没有资格到街北去演出。
梁益鸣曾多次托人去说,都遭马连良拒绝。
但梁益鸣并未灰心,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对马派艺术的刻苦追求,成就斐然。
凡马连良演的戏,梁益鸣都演,模仿几至乱真。
于此,梁益鸣一举成为北京戏剧界响亮人物,人称天桥马连良。
1959年,梁益鸣宿愿以偿,终于拜在马连良门下,成为马连良的得意弟子。
文革时,梁益鸣惨遭迫害,1970年去世,年仅55岁。
(五)魏喜奎天桥唱大鼓魏喜奎,北京曲剧表演艺术家,生于1925年,卒于1996年,祖籍唐山。
1937年,她随父来到北京天桥学习乐亭大鼓、唐山大鼓,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最终形成独特风格的奉调大鼓演唱风格,并对北京曲剧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代表剧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泪血樱花》、《箭杆河边》、《方珍珠》等。
她歌喉纯美、技艺纯熟、韵味隽永、情感真挚,可算是曲艺和戏曲完美结合的典范。
她的演唱味美如甘露、情真似友邻、广纳众长,大家风格和气质为后代的从艺者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