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相声大师侯宝林侯宝林是满族人,1917年出生于天津。
因家境贫寒,4岁时舅父将他带到北京,过继给侯姓的满族人。
12岁时,他开始学艺,先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而改学相声。
他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摆地演出,靠说单口相声挣钱谋生、养家糊口。
抗日战争期间,他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演技日臻成熟,声名大震。
他一改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与格调和质朴、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
晚年,他主要从事曲艺理论研究,与人合著有《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
另外,有《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再生集》、《侯宝林相声选》等,其中收录了诸如《戏剧杂谈》、《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
此外,还主演过《游园惊梦》、《笑》等喜剧电影。
他善于模仿各种方言、市声、戏剧表演。
他说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而且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7岁。
(七)新凤霞在天桥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江苏苏州人,7岁学京剧,13岁学评剧,十五六岁任主演。
建国后,她历任北京成京凤鸣评剧团团长、首都实验评剧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评剧团团长、中国评剧团和中国评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青联常委。
1982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
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
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于无法再登舞台。
此后她从事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
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
年轻时她曾在天津唱戏,后来到北京唱戏,一落脚就是在天桥,而且她一炮打红也是在天桥。
除了上述诸人外,和天桥有着这样或那样关系的名艺人、名演员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天桥才能够成为北京乃至中国著名的民间文化艺术集散地。
二、天桥八大怪天桥八大怪当然产生于天桥。
怪字在这被理解为怪才或怪杰。
为什么要用八字为名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有用数字来表示人、物、景的习惯。
如:人物有八仙、扬州八怪、唐宋八大家;事物有八旗、八大祥;景物有燕京八景、杭州八景、西安八景。
八字是人们眼里的吉祥数字。
但真正细究起来,八字只是一个虚数,用来表示多。
天桥八大怪也是如此,所谓八大怪只是数百名艺人中的几个主要代表,并不仅限于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