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格的膳饮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继承并推动了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发展,总结并汲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光辉成就,尤其是宫廷筵宴,其规模不断扩大、烹调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将中国古代皇室宫廷饮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宫廷饮膳凭借着国内甚至是世界上最精美、最珍奇的原料,运用当时最好的烹调条件,创造出了色、香、味、形等诸多方面都无与伦比的精美饮食,充分体现了帝王饮食的尊荣华贵和富丽典雅。
据资料记载:清宫饮食由内务府和光禄寺管理,下设御膳房、御茶膳房、寿膳房、外膳房、内膳房、皇子饭房、侍卫饭房等不同的部门,分别承办宫廷饮宴和日常饮食。
内务府负责提供膳房制作膳食所需的各种物品,包括膳房所用的米、面、菜、调料等物品,都必须从这里出入。
而光禄寺则是顺治年间设立的负责为朝廷庆典祭祀、准备宴席及为朝中大臣提供食物的机构。
宫内总膳房就是位于故宫东路箭亭东边、南三所西南侧的御茶膳房,一共有29间房,负责准备和制作宫中日常饮食、节令宴席、各种水果点心、宫中祭祀场所的祭品等。
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大食堂,除了给帝后妃等人提供饮食外,太监、宫女、侍卫乃至在宫中办事的大臣都在这里用餐。
当然,因为每个人身份、地位不同,吃饭时都有规定的地方,不能随处乱吃。
御膳房是负责皇帝饮食的专职机构,历朝历代在御膳厨房里工作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职务。
据记载:清朝时,御膳房设有管理事务的大臣若干名,都是皇帝特派的心腹之人。
管理事务的大臣下设尚膳正、尚膳副、尚膳、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等官职,专司皇帝吃饭事宜。
其下再设厨役、掌灶,具体为皇帝和妃子们制作佳肴。
在养心殿前也有一处御膳房,是皇帝的御灶。
皇帝平时在养心殿上朝,有时就在这里用餐,此处设的小灶应随时听候皇帝传膳。
皇帝吃饭时有一套专门的术语,绝对不能说错。
比如:吃饭不能叫做吃饭,而要叫作传膳、进膳或用膳。
每次皇帝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传达给养心殿的殿上太监,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养心殿门外的太监,由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就这样一直传进御膳房。
很快,一个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长长队列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就走出了御膳房。
清代皇室沿袭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一天早晚两次正餐,就是早膳和晚膳。
早膳在上午八九点钟进行,晚膳在下午一点到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要早一个小时。
两次正餐后,各加一顿小吃。
如果皇帝临时需要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过来。
皇帝每次进膳有20多种菜肴和小菜、4种主食、2种粥或汤。
菜肴以鸡、鸭、鱼、鹅、猪肉及时鲜蔬菜为主,山珍海鲜、奇瓜异果、干菜菌类辅之。
主食是贡米、新麦,就连做饭的水都是从北京西郊玉泉山运进宫的。
吃饭用的碗碟是明黄色的瓷器,上面绘着龙纹,写着万寿无疆四个字,冬天用银器,下托是盛有热水的瓷罐。
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盖,这是为了防止有人下毒。
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守,叫做尝膳。
皇上入座之前,太监叫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个太监便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走。
这个时候皇上就开始用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