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六章 天桥的变迁(8)

第十六章 天桥的变迁(8)

2025-03-31 02:09:14

6蹭油的蹭油的本名周绍棠,东北人,个子不是太高,偏瘦,扁脑袋,一双小眼睛总是眯缝着,一双大外八字脚,在老天桥靠出售自制的去油皂为生。

他因整天高喊蹭蹭蹭蹭蹭呀,蹭油儿的呀,而且总是随意拉游客的衣衫来蹭,被称为天桥一怪。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各类报刊上,都或多或少地报道过他的事迹。

7拐子顶砖民国初年,在天桥出现了一位以砖见真功夫的无名拐子残疾艺人。

他年过四旬,一条腿从膝盖处截去半条,拄着拐杖。

虽然人们常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可是他却恰恰相反,光练不说。

行乞时,他总是头顶2米多高的方砖跪在地上,无论盛夏还是严冬,总是袒胸露背跪在地上,头顶20余块重达百余斤的青砖,闭目合掌,如古刹壁画中的达摩面壁一样,纹丝不动、不发一言。

面前总是用几块石子压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拐子要钱,靠天吃饭,善人慈悲,功夫难练。

等到要够一天的饭钱,他便把青砖一块块卸下来。

8赛活驴赛活驴原名关德俊,是一位装扮毛驴的民间艺人,以在天桥撂地表演各种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等出名。

一般都是夫妻两人表演。

他所用的道具是一件用黑绒布制成的空心驴型,表演时钻入其中,躬身猫腰,手柱两根短拐杖做毛驴的前腿,自己两条腿作为毛驴的后腿,然后手脚并用,跑起来抖动驴脖上的铃铛,哗啰,哗啰……作响,就像是真的有一头毛驴奔来。

他的妻子关金凤则跨上驴背,起伏平稳,悠然自得,就像是骑真驴一样,因此人称赛活驴。

据传说,关德俊最初跑过京剧龙套。

20世纪30年代,北京大栅栏广德楼戏园经常上演神话传说剧目《八仙得道》,他曾应邀扮演神驴,把张果老倒骑驴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舞台上。

赛活驴除表演毛驴外,还经常与关金凤、关银凤在庙会和电台上演唱莲花落,内容是一些小生、小旦、小丑戏,如《花亭会》、《孙继皋卖水》、《杨二舍化缘》等。

他扮演丑角,有些简单的化妆和行头,称之为彩唱莲花落。

三、天桥的各家行当元、明时期,天桥地区的会馆、旅店鳞次栉比。

茶馆、酒肆、饭馆的兴起引来了很多练把势的、说书唱戏和唱大鼓书的艺人们。

慢慢地,这里形成了天桥娱乐市场的雏形。

当时,卖艺的都是露天演出,俗称撂地。

一般都是艺人用大白画一个圆圈,演员就在这个圆圈里卖艺,名画锅。

锅是做饭的,意思是有了这个锅便有了饭吃。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南城前门一带交通商贸文化娱乐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壮大,这时的天桥市场已经集吃喝玩乐、游览购物于一体,说唱艺人更是个个身怀绝技。

在这里,最早的评书是露天表演,后来有了独脚棚、板凳,再后来又引入了茶馆。

杰出的评书大王有双厚坪、袁杰英、王杰魁、段兴云、品正三、赵英颇和连阔如等。

天桥说相声的也出了不少名人。

如单口相声的创始人有穷不怕之称的朱绍文,有相声八德美誉的李德阳、焦德海、刘德智等。

著名相声艺术家侯宝林以及后来与他搭档的郭启儒、郭全宝等人,都曾在天桥演出过。

在老北京的天桥,流氓、地痞、恶霸、土匪横行无忌,称王称霸,没有人敢管。

市民吃水有水霸,街头上有街霸,就连掏厕所的都有粪霸,臭名昭著的四霸天便是天桥黑社会势力的总代表。

东霸天,外号攻八,本名张德泉,在天桥东侧菜市一带称霸。

天桥曾有一首歌谣:天桥菜市两头洼,不怕别人怕张八。

张八仗着会武术,长期在天桥欺行霸市,对菜农及商贩敲骨吸髓,奸污妇女,无恶不作;西霸天外号富六,本名富德成,长期把持天桥西侧的地皮,对艺人租地设场卖艺无不敲诈勒索,惯于奸淫女艺人;南霸天小名孙五,本名孙振山,是天桥丹桂戏院老板,曾任天桥公平市场的里长,仗势榨取钱财,强奸女艺人,后又开鸿兴饭馆,素有活阎王之称;北霸天叫刘祥亭,为天桥吉祥戏院老板,对穷苦艺人百般刁难,勒索财物,并猥亵、奸淫女艺人,只要是在吉祥戏院唱京剧或梆子的坤角儿大多深受其害。

天桥卖艺的穷困艺人一般居住在龙须沟、储子营一线往南的杂院破屋中,也有一部分在天桥北边的山涧口、穿堂院住火房子。

火房子是当时北京最低级、最简陋的客店。

大多是在小胡同小岔子里,门前没有什么字号,只以柳条笊篱高挂为标记。

火房子没有单间,也没有很多房子,只有三间(也有一两间的)一通连的房子,进屋就是柜台,为泥砌土台抹掺灰泥而成。

屋内是围着墙四周的又矮又小的土炕,有的连炕席也没有。

正中是一个火池子,升着煤火。

有的土炕用木板隔出睡位来,算是包厢雅座。

住火房子的人没有被褥,火房子也不租棉被,住客有棉衣的也不多,所以屋里的火要旺,昼夜不灭。

住火房子的艺人很讲义气,遇到阴天雨雪不能出门,总是由有钱的出钱,约上全屋或一部分至近的人吃面条。

引言走进北京,走入北京的胡同、街道,耳边响起的是各色坊间奇闻,亦真亦假,由不得你不信;走进北京的园林,满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交融的各种园林,由不得你不爱;走进北京的四合院,独有的京味建筑扑面而来,诉说着老北京特有的居家生活,不由得你不羡慕;走进北京的胡同,窄窄的通道里满是老北京人寻常的柴米油盐,不由得你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