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府1898年8月,慈禧太后重新亲政,光绪皇帝被她软禁在瀛台,主张维新的人也惨遭捕杀。
后来,戊戌新政宣告失败,新政的所有措施全被废除。
但是京师大学堂因为聘请了外籍老师,清政府不好出面辞退,所以就保留了下来。
但是大学堂所设的新科目几乎全被废除,四书五经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大学堂成了外国人的兵营,被迫停办。
后来,大学堂重新开办,张百熙被任命为管学大臣。
他恢复了原有的一些课程,同时在大学堂内进行扩建,在大学堂西边新建了200多间教室和宿舍,这里后来被人们称为西斋;后来还在公主府外原属于内务府的汉花园里增建了操场和100多间校舍,被称为东斋。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担任第一任校长,他上任后顶住了当时教育部要撤掉北大的压力,并对教育制度和开设的课程进行了改革。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按照西方的教育制度把北大分为文、理、法三院,还在东斋建立了一座四层红楼成立文学院,聘请陈独秀为院长。
大学堂的原址则改建成了理学院、教学大楼、数学楼、生物楼、理科实验室等。
建国后,北京大学从这里迁出,人民教育出版社进驻了原京师大学堂校区。
如今出版社的办公大楼取代了原来的教学楼,曾作为图书馆的绣楼也被拆除,建成了出版社的职工楼,现在有幸保存下来的只有公主府的正殿,但是其内部也改造成多间办公室,再也看不到昔日的面貌了。
三、北海白塔肚子里的宝物北海白塔始建于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
当时,清世祖顺治根据喇嘛的建议在金代广寒殿的旧址建成白塔。
清代康熙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79年的农历七月,北京发生大地震,京城中的顺德、德胜、海迨、彰义等城门被震倒,多处城墙被震毁,大量宫殿、官舍和民居被毁,白塔也在地震中被毁坏。
两年后,朝廷重修白塔,并在白塔附近立碑纪念。
雍正八年农历八月,即公元1730年,北京再次发生大地震,在地震中塔座彻底断裂,后来朝廷决定把白塔拆除重修。
两年之后,白塔重新修建完成。
这个白塔一直保持到现在,整座白塔通高36米,下面为高大的砖石台基。
塔座是折角须弥座,上有三层圆台,圆北海白塔台之上的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覆钵形塔肚,直径14米;上部的塔身被称为十三天,其下部为正方形磋角底座,座上有青白石束腰,束腰上雕有莲花图案。
在塔身的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有藏文咒语,塔身上部为两层铜质伞盖,华盖自上而下由燃烧的心、太阳、半月、天盘、地盘组成。
天盘和地盘造型别致、图案精美。
天盘的直径为3米,重达1吨多;地盘则更大更重,重达2吨多。
天、地盘上还铸有镂空的莲瓣宝珠结带图案。
此外,在天盘上还铸有浮雕的轮、螺、伞、盖、花、瓶、鱼、结这八种代表吉祥如意的宝物图案,华盖的边缘悬挂有16个外铸六字箴言(嗡吗呢吧咪哄)的铜钟。
塔的顶端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俗称为宝顶,宝顶上放有一个约一斤重的纯金舍利盒,盒内有朱砂和一颗释迦牟尼佛牙、18粒舍利子。
整个白塔上还有306个透风洞眼,塔前还建造有一座小巧精致的善因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