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七章 北京的坊间奇闻(5)

第十七章 北京的坊间奇闻(5)

2025-03-31 02:09:14

有一些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曾经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他们认为: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后,派中书右丞相徐达北伐元军。

当年八月,明军攻入大都城。

这时,大都城经过多次战争,城垣已经严重损坏。

明军为了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就重新整修城垣和防御设施。

徐达在改建大都城时决定舍弃地广人稀的城北地区,缩小城区范围,重建一道北城垣。

当时,元大都的北城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5里,它的西北角呈直角。

由于明军放弃了北部城区,而在原城墙南5里处新筑城墙,所以当城墙修到西端时遇到了积水潭水面的阻隔。

如果把城墙往南移,水面就更为宽阔,那么修建城墙的难度就更大了。

如果往北移,绕过积水潭修建城墙,就必须拆掉西半部较多的建筑,这些建筑中就有规模宏大的元中书省。

想在短时间内拆掉障碍是很困难的,而形势又不允许耽搁过多时间。

最终为了保证城墙的坚固和建筑的需要,也为了抓紧时间,只能选择困难较小、易于施工的地段修筑。

于是,新筑的北城墙西段穿过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然后转向西南,把积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这样一来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斜角。

七、北京城的五大镇物明清时,按道家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北京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设置了五大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保证京城的安全。

这五大镇物分别是:东方的金丝楠木、西方的大钟、南方的燕墩、北方的铜牛、中央的景山。

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

现在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在明朝时是存放和祭祀神木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神木厂大街。

在木材中,直径超二尺的为大木,直径超过五尺的为神木。

据《明史》记载:明成祖营造北京城时得到几株神木,遣官员前去祠祭供奉。

北京城建造好之后,就在崇文门外建起神木厂存放神木。

清朝建立后,清政府把明朝时期遗留下的几株神木从崇文门外迁至广渠门外,建立新厂进行保存,百姓之所以会选择神木厂的金丝楠木为镇物,就因为金丝楠木是最为昂贵少见的。

西方属金,镇物是觉生寺(现在的大钟寺)的大钟。

觉生寺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这里是皇帝祈雨的寺庙,因建寺当年从万寿寺移来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所铸造的大钟,所以也被称为大钟寺。

大钟寺的大钟高675米,重约46吨,铸造精致,钟声圆润洪亮,击打后钟声可传送到15公里以外。

当年为了移动这个大钟,从万寿寺到大钟寺每隔半里打上一眼井,冬天用井水泼出冰道,在冰道上将大钟拖拉到大钟寺。

然后用堆土的办法把大钟逐渐抬高,在土堆下面事前建好钟座,四周有6根柱子和大梁,把钟挂在梁上后再把钟下的土清除。

通过这样的办法,才把46吨重的大钟悬挂了起来。

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外的燕墩。

燕墩在永定门外500米处,在元代初建时是一个具有烽火台作用的土台,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修建外城时才用砖包砌了起来。

整个墩台下宽上窄,墩台下部的边长均为15米,顶部各边长137米,底部至台顶高19米。

台基底部的北面左端开一门,两个门扇和门框都是以石材制成。

从此进入后,可以通过45级石阶从西南角登到台上。

台上有一个清乾隆十八年,即公元1753年所立的高大方形毗卢顶的石碑,碑身前后镌刻乾隆撰写的《皇都篇》和《帝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