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皇帝独自进膳,而皇太后、皇后及嫔妃则在各自的宫内进膳。
皇帝吃饭没有固定地点,多在寝宫和办事、活动的地方随意进食。
乾隆皇帝居住的寝宫是养心殿后殿,早膳经常在养心殿的东暖阁。
晚膳、酒膳多在漱芳斋和重华宫。
咸丰帝的寝宫也在养心殿后殿,可他习惯在咸福宫或同道堂进膳。
按照清宫的膳食制度,皇帝饮食有日常膳和各种宴会之分。
日常膳由御膳房负责,各种宴会由光禄寺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宫内的御茶膳房共同承办。
皇帝的御茶膳房下设官员、厨师、杂工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有120多人,两处还有太监150多人。
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集成一册。
在做御膳时,内务府大臣还要负责监督,每道菜的配料都有规定,不许任意增减更换;膳食主次有别,不能影响主料的原味。
清代御膳房的厨子都是男人,但他们不是太监,所以都住在离御膳房较近的宫外,以便随时听候传唤。
在膳房内,他们也需要分组,每个炉灶都有负责掌勺、配菜、杂役的。
杂役负责择菜、洗菜,在工作完成之后,要由内务府派来的笔帖式检查合格之后,才能交给配菜的人进行加工。
配菜将菜进行初步加工,也需要把各种调料调好,然后由另外的笔帖式检查确认合格后,才交给掌勺的厨师烹饪。
在这个过程中,谁做了什么都有严格的记录,出了问题很快就能知道是在哪个环节,皇上喜欢吃的菜也可以很容易知道是哪个厨师做的,以便奖赏。
(二)膳饮的种类清朝时,御厨主要做三种菜系:第一种是满族菜。
满族早期过游牧生活,以牛、羊、马等肉类为常用的食品原料。
入主中原以后,清宫内府的厨师利用这些原料加以改良,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
第二种是山东菜。
本来北京的饮食没有什么特色,明朝都城迁移到北京时,宫廷中的厨师大多来自山东,山东风味便在宫中普及开来。
此后,宫廷饮食便以山东风味为主沿袭下来。
第三种是苏杭菜。
乾隆皇帝数次巡行江南,每次都到苏杭等地,对苏杭菜十分欣赏,曾下令编菜谱,从此苏杭菜就在宫中流行起来。
宫中的主要食品是饽饽。
饽饽是清代宫廷饮食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食品,在其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皇帝日常饮食或宫廷宴席中的主要食品。
凡是麦、黍、稷、粟、谷、豆类等杂粮都能磨成面粉,用蒸、炸、煮、烙、烤等不同方法制成甜咸可口的饽饽。
除了平时的御膳,过年、过节皇帝还要举办宴会。
在乾清宫举行的内廷宴是清代皇帝与其家眷、亲王、皇子等举行的团圆家宴。
皇帝为其他少数民族首领或地方大员举办的宴会叫外朝宴,主要是礼仪性的,地点多在保和殿。
筵宴饮食的品种和类别,依进宾客的身份地位而有所区别。
清代宫中筵宴名目繁多。
由御茶膳房经办的筵宴主要有皇太后圣寿、皇后千秋节、各级嫔妃的生辰等;有皇子、皇孙、皇曾孙婚礼中的初定礼、成婚礼筵宴;有皇室家庭筵宴及宗室宴;还有各种节令宴,以及几次大规模的千叟宴等等。
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
如元日宴(又叫元旦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全部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
千叟宴始于康熙。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康熙帝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并即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因此而得名。
后兴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参与宴会人数最多的盛大御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