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七章 北京的坊间奇闻(8)

第十七章 北京的坊间奇闻(8)

2025-03-31 02:09:14

我们在文中所说的北京历史上的第一次群众示威游行,就发生在神宗年间。

当时进行游行的百姓都来自于北京西郊的门头沟。

据记载:门头沟的采煤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金代时,门头沟的煤炭就已经成为北京煤炭的货源地,后来这里的采煤业不断得到扩大,朝廷也开始在这里收取赋税。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整个朝廷中已经没有明神宗畏惧的任何大臣,因此他贪财好货的本色开始显露出来:大量修建皇家建筑,并耗费八百多万两白银为自己修建陵墓。

为了筹集到供自己挥霍的钱财,还专门派出大批亲近的太监去全国各地充当矿监和税使,让他们在地方上为自己搜刮百姓的钱财。

当时,有一个叫王朝的太监被派到门头沟当矿监。

到了这里以后,王朝每年向煤窑的主人索取五千两白银的赋税。

这些煤窑的主人都觉得赋税太重,无力承担,于是推举王大京和王朝进行交涉。

结果,交涉不成,王朝还让锦衣卫把王大京抓了起来。

之后,王朝在门头沟更加横行霸道,常常欺压当地一些煤炭工及其家属,他的恶劣行为激起了门头沟人们的极度愤怒。

万历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03年,门头沟的煤窑主、煤炭工和挑脚夫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北京城。

他们先在京城的主要道路上进行游行示威,当时不少街道被他们这支庞大的队伍阻塞了。

游行结束后,他们又来到通政司(通政司是专门负责呈送奏章的部门)门前请愿,要求减免他们的赋税,撤除矿检王朝的职务。

后来,在京城要断燃煤的压力下,明神宗才撤换了王朝,这次群众示威游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十一、清末电影的种种称谓北宋时期,出现了通过一定的照明手段把手或人的影像投到白布上的手影戏或者人影戏,后来又相继出现了皮影戏。

到了清末,皮影戏的演出已经非常成熟了,很多皮影戏戏班都活跃在北京城里。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的电影开始进入中国。

当时,电影技术还比较落后,而且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原因,拍摄的内容很少,放映时间很短。

最常见的电影往往是一盘3分钟左右的胶片,电影里播放的都是一些互不相干的段落,每段大概有数十秒钟的时长。

当时放映电影所使用的是手摇操作、木单孔过片的箱式放映机。

光源来自一个有排气细管的铁桶,铁桶里放入炭化钙,然后加水,点燃产出的乙炔气体就可以进行照明了。

由于电影是以发光体、被照物、幕布三部分组成的,与皮影的演出原理相似,所以当时的人们都把它称作影戏。

光绪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85年的10月,有人还专门写过一篇《观影戏记》的文章。

20世纪初,北京还出现了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真光影戏院和中央影戏院,还出现了专门的电影放映公司——平安电影公司。

在清末的北京,因为电影与皮影同时活跃于城中,而且都被称为影戏,所以难免混淆。

后来,一些人鉴于电影是从西方国家传入的,而且放映的人是洋人,演的东西也是西洋的事情,因此电影就被称为西洋影戏,后来又简称洋影戏,再后来就更简单地称之为洋影了。

十二、大清邮政建立始末1834年,英国人律劳卑在从事鸦片走私的同时,无视中国主权,在广州开办了一家直属伦敦英国邮政总局的英国邮局。

当时这个非法的邮局没有被清政府取缔,但是时间不长就垮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