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国列强纷纷开通邮政船,但是邮船只到达香港,其他地方的邮件只能由大洋行派船赴香港接取。
1858年6月,中英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英国的钦差大臣和随行人员可以随便收发往来文件和行李包囊,同时还要求清政府要像保护清朝的驿站差使一样,保证邮差邮件的安全,各种文件和包裹也不得擅自开启。
1859年,由英人控制的海关总税务司成立。
1861年6月,赫德来到北京担任代理总税务司,并向清政府的总理衙门提出了开办西方模式邮政的建议。
后来,他正式任总税务司,两年后把总税务司署迁到了北京,并以总理衙门顾问的身份呈递一份《局外旁观论》,建议清政府建立国家邮政和造币厂。
1866年,赫德在总税务司署内成立邮务办事处,开始管理各国公使馆的邮件。
从1867年12月起,赫德在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
他当时还指示天津等处的海关税务,执行北京到这些地方间的邮政通告。
通告中规定:邮务办事处收寄使馆、海关、侨民邮件,每星期四信差从北京出发,然后到达各地海关,收取各地海关的邮件后再返回北京。
其他时间到达各地海关的欧美邮件,要随时派信差送往北京。
1875年,英公使职员马嘉理非法带领武装探路队,从缅甸闯进云南,结果被当地人杀死,这件事很快引起了两国外交上的交涉。
当时,总理衙门征询赫德对此事的处理意见,赫德趁机再次提出建立邮政和铸币局。
1876年,他充当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助理,与英国公使威妥玛就马嘉理事件进行谈判做准备。
后来他在天津见到李鸿章,两人谈起了邮政问题,他问可不可以建立邮政局,李鸿章说国内的民间信局很多,而且收费便宜,这样恐怕赚不到钱,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生意。
赫德说自己只在海关办理邮政,酌情进行收费,并不会影响到民间信局。
第二天李鸿章便给总理衙门发去信函,同意总税司筹办海关信局(邮政局)。
当时赫德还想经办铸币局,被李鸿章以此事要由中国自办为理由断然否定。
同年9月,李鸿章与英国大使威妥玛和赫德等人谈判签订了《烟台条约》。
在这次谈判中,赫德怂恿大使威妥玛把开通邮政也放进条约内,且把清政府同意在全国创办邮政作为签约的条件。
大使威妥玛本人与赫德有私人恩怨,而且他怕赫德有功后对自己不利,就没有采纳赫德的建议。
赫德在取得李鸿章的同意之后,实际上已经取得在海关办邮政的大权,但是他既不向清政府要人,也不向清政府要钱,而是坚持海关邮政要由皇帝正式降旨批准。
但是总理衙门认为如果皇上降旨,就意味着正式开办了邮政,这样会损害民间信局的利益,甚至引发百姓反抗,所以迟迟不给予赫德答复。
赫德一再表示由海关兼办邮政,不会损害民间信局和百姓的利益,也不会给政府驿站造成困难。
在他的一再坚持下,1890年总理衙门做出批示:如果不对民间信局产生损害,可以推广邮政,如果要扩大规模,再请旨施行。
但是当时各列强国家在国内创办邮政的势头已无法阻止。
1892年,大臣李鸿章、刘坤一等上奏说,如果不赶快正式开办邮政,以后再建立就非常困难了。
这时候,赫德也对总理衙门施压,他说自己多年来艰难创办邮政,如果不奏请皇帝赶快创办官办邮政局并加以推广,恐怕以后即使想办也会有麻烦。
广西按察使也上奏折,列举了驿站的种种弊端,并说每年驿站开支300万两白银,消耗国库,所以他请皇上创办邮政,郑观应、康有为等人也纷纷赞成开办国家邮政。
1896年,重臣张之洞奏请开办国家邮政,这时总理衙门根据张之洞的奏折和赫德所拟邮政章程,奏请光绪帝正式批准建立国家邮政。
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批准了总理衙门奏请的奏折。
总理衙门随即委任赫德为总邮政司(相当国家邮政局局长),让他筹办国家邮政局的一切事宜。
1897年2月2日,大清邮政津局在天津建立,成为正式的国家邮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