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山接近颐和园的正门和皇帝寝宫,向南可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在园林构造时,主要突出这里建筑群体。
在中部的位置建置了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殿堂台阁合理分布于山坡,这就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
与中央建筑群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走向的长廊。
前山的其他建筑较小也教少,它们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和山坡上,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
万寿山的后山,有昆明湖的后湖河道蜿蜒于此。
这里巧妙地利用湖的北岸与宫墙的狭窄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隔挡住宫墙,并与南岸的万寿山相配合,构造出两山夹一水的景致。
这里的湖面时宽时窄,给人以山重水复之感,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因为整个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所以除了中部的须弥灵境佛寺外,其他建筑分散于各处。
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并和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景观。
相对而言,后山景区极富有山林野趣之美,林木蓊郁,景色幽邃。
在后山的东北角,还有素有圆中之园称号的谐趣园。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建成的一座园林。
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以百间游廓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所有建筑都围绕中间的水面展开,循廓前进,一步一景。
园内西北角有叠石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
流水淙淙潺潺,从绿竹丛中淌出。
谐趣园这种小桥流水的景致体现出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把山泉的水声有机的融入景中,更增加了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二、故宫:金碧辉煌的凝固艺术故宫旧称紫禁城,曾经是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
据资料记载: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也就是公元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总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共有各式宫殿屋舍9000多间。
(一)故宫中的外朝在整个故宫,所有重要的建筑都建造在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这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则东西对称分布。
整个宫殿的设计和布局按前朝后寝的制度,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是皇帝和大臣们举行大典、朝贺、筵宴和行使权力的地方,从午门到乾清门之间的部分都是外朝。
它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
这三大殿前后排列在一个庞大的工字形汉白玉石殿基上,整个殿基高8米,分为三层,每层有汉白玉石刻栏杆围绕和御路。
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朝政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
它的中路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三大殿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东西侧是东、西六宫,内廷还有皇家游玩的花园,比如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建福宫花园等。
故宫的整个建筑群排列有序,且绝大多数的建筑都以黄琉璃瓦为顶,所以在阳光下更突现出金碧辉煌和庄严美观。
经过太和门之后就是太和殿了,它俗称金銮殿,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
太和殿高35米、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
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门窗上都有浮雕云龙图案,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
殿内用一种称作金砖的质地坚细的方砖墁地,中央设有两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九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前有御案,后有金漆围屏,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
殿内共有72根大主柱,其中宝座两侧有六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腾云驾雾、神彩飞动的巨龙。
殿中央有一藻井,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蟋龙,口衔一个叫轩辕镜的球,球下方正好对着宝座。
整座殿堂十分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在明清两代,每逢春节、冬至、皇帝生日、登基、大婚、出师、殿试传胪(在科举制度中,殿试以后需要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的名次。
古代时,上传语告下称为胪,传胪就是唱名,也就是念名册的意思),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