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它是一座四角攒尖顶方亭建筑,屋顶为单檐钻尖式,中央最高处安装着镀金的圆形宝顶,其深广均为3间,周围出廊,建筑面积约为600平方米。
中和殿是皇上去太和殿前暂作休息的场所。
每次举行大典前,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往往首先在这里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
另外,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坛和太庙祭祀之前,也必须于前一天在中和殿里审阅祭文。
每年二月,皇帝都要到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在仪式的前一天,他要来这里阅视种子、农具和祝文,以示自己的诚意。
故宫全景故宫中和殿后为保和殿,它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乾隆时期进行了重修。
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为黄琉璃筒瓦四角钻尖顶样建筑。
清朝时常在这里举行宴会。
每年的除夕和元宵,皇帝都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
到了乾隆后期,保和殿成为清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殿试的处所,由皇帝亲自主考,录中者被赐予进士,并在国子监赐立进士碑。
第一名为状元,状元会被皇上给予御路赐骑(可以在皇帝走的道路上骑马而行,是一种非常有尊崇意味的奖赏)的奖赏。
(二)故宫中的内廷进了乾清门就是内廷,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高20米,整个大殿飞金鎏彩,显得雍容华贵。
明代大多数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
他们在这里居住并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乾清宫的正中设有宝座,两头有暖阁,宝座上方悬有顺治皇帝御笔书写的正大光明巨匾。
自雍正朝开始,皇帝采取了秘密立储的办法,即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写定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带在身边,另一份封在建储匣内,置于正大光明匾后。
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打开建储匣,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自雍正以后,皇帝的寝宫从这里迁到了养心殿,而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还要在乾清宫举行皇族宴会。
在清代,不论皇帝死在什么地方,都要把灵柩运到乾清宫停灵几日。
交泰殿在乾清宫之后,其平面为正方形,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单檐四角攒尖顶,大殿顶上覆盖着黄琉璃,上有铜镀金宝顶,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
四面有明间开门,龙凤裙板隔扇门各四扇。
大殿内高悬康熙皇帝御笔无为二字。
殿中有宝座,宝座后有四扇屏风,上有乾隆御笔交泰殿铭。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
交泰殿是皇后千秋节(皇后的生日)受庆贺礼的地方。
清世祖顺治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清乾隆还在此殿贮藏了清代二十五座宝玺。
皇帝举行大婚时,皇后的册、宝都设放在殿内左右案上。
每年春季祭祀蚕神时,皇后还要在先一日来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坤宁宫位于交泰殿后,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是明皇后的寝宫。
其面阔九间,东西两侧设有暖阁。
清代,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坤宁宫西端四间被改造为祭神的场所,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和皇后都亲自来这里祭神。
每逢大的庆典、元旦及皇后生日,皇后都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在清代,坤宁宫还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皇帝大婚时要先在这里住三天,然后皇帝搬到养心殿,皇后则住到体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