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的东路建筑中,文华殿是中轴三大殿的右翼。
文华殿始建于明朝初期,它在初建时是太子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色琉璃瓦。
后来,由于太子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被改作皇帝便殿,换成黄琉璃瓦顶。
后来,著名的经筵典礼都在这里举行。
明清时期,皇帝在春分、秋分时要御经筵,也就是皇帝撰写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心得的御论,并对大臣们宣讲。
在清代,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也经常充当经筵讲官,讲解五经、四书。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开有六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和梢间各开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
殿前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其后殿为主敬殿,前后殿之间以穿廊相连接,它的东西配殿分别是体仁殿、集义殿。
在主敬殿之后,还修建有文渊阁,阁内有大量皇家藏书。
本来在明代时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专门辅导太子读书,到了清代又增加了文渊阁大学士,其中文华殿大学士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
从文渊阁往北,过宁寿门就是皇极殿,它始建于康熙二十八年,即公元1689年,初为宁寿宫,乾隆时期把它改称皇极殿,这里是乾隆帝退位后临朝受贺的场所。
皇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
大殿的左、右次间设有殿门,殿中有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大殿顶上有八角浑金蟠龙藻井,其下为宝座。
整个大殿建在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
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一个。
慈禧死后,曾在这里停灵治丧。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也是建于康熙二十八年。
最初名为宁寿宫后殿,乾隆时把前殿建为皇极殿,把原匾额移至后殿,这里也就成了宁寿宫。
宁寿宫建于单层石台基之上,台与皇极殿相接,宫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单檐歇山式顶建筑。
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饰有浑金云龙雀替图。
整个宫室有两扇光面板门开门,门左右下砌有槛墙,上安直棂吊搭窗,宫室吊顶为镞花蝙蝠圆寿字天花,迎门间的后檐有一室,内置祀神煮肉的锅灶。
西侧三间内安有木榻大炕,设有萨满教神位及跳神用的各种法器,是专门的祭祀场所。
东侧两间相连为卧室,后檐设仙楼。
在皇极殿和宁寿宫西侧就是东六宫。
东六宫为景仁宫、承乾宫、锺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
景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开始称长安宫,到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改名为景仁宫。
景仁宫为二进院落,其正门为景仁门,门内有一座元代的石影壁。
前院正殿为景仁宫,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5个走兽,檐下为饰龙凤和玺彩画的单翘单昂五踩斗栱。
正殿前后檐开门,门窗为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殿内悬着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大匾,室内以方砖墁地。
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各有配殿三间。
后院为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的正殿,其檐下施以画有龙凤和玺彩画斗栱,两侧建有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三间。
景仁宫是明、清两代嫔妃的居所,康熙帝生于此宫。
承乾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开始称为永宁宫,崇祯时期更名为承乾宫。
承乾宫为两进院,正门为承乾门,前院正殿是承乾宫,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五个走兽,檐下为饰龙凤和玺彩画的单翘单昂五踩斗栱。
室内以方砖墁地,天顶彩绘着双凤,正间内悬着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大匾。
大殿东西有各三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配殿,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分别是为顺斋、明德堂。
后院有五间正殿、六间配殿,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
此宫在明代是贵妃的居所,清代是后妃的居所,清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就曾居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