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二章 逝去的皇室威仪(4)

第二章 逝去的皇室威仪(4)

2025-03-31 02:09:14

清代皇帝及其皇室成员在进行筵宴时,不仅精于美食,而且重视美器。

他们想通过精美的食品和精巧的食器来体现政治上的至尊至荣地位,所用食器多为金银、玉石、象牙器皿,并由专门的工匠精心制作。

瓷器一般都是由江西景德镇官窑烧造的,食器上都有专名,如大金盘、青白玉无盖花盒、上交萨那阳开泰碗、双凤金碗盖、绿龙白竹金碗盖、大紫龙碟金盖等等。

可以说,无论是外形还是内观,每一件餐具都充分体现出皇家独有的气派和权势。

尽管清代宫廷与节日筵宴名目繁多、仪式繁缛,但却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就是直接服务于清代的封建统治者。

也应承认,这的确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致力于维护自身统治而采用的一种十分奏效的手段与方式。

三、庄严纷繁的皇家祭祀为了宣扬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帝王都自称真龙天子,把自己树立成神的代表,似乎其一举一动都是神意志的体现。

所以,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对天地、鬼神的祭祀活动,每年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典礼,希望能够得到天地、神鬼以及祖宗的保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皇室就有祭祀黄帝的活动,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被历代帝王推崇,极尽庄严纷繁。

按照规模,皇家的祭祀可分为三等:大祀、中祀、群祀。

大祀一般包括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等,皇帝必须亲临主祭。

祭祀前还有几天的斋戒仪式,要求不吃肉、不喝酒、不与妻妾同寝,还要沐浴、更衣,以示对神的虔诚和敬畏。

清代皇帝对斋戒的要求更为严格,祭祀前要先在宫内斋戒两天,然后再到天坛的斋宫斋戒一天,之后才举行祭祀活动。

中祀一般包括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等。

群祀指祭祀群庙、群祠的活动。

中祀和群祀不像大祀那样需要皇帝亲自主祭,有时候可以由皇子或王公亲贵代劳。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皇家祭祀活动的几项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

祭天开始于周代,冬至那天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的对帝的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皇帝祭天出宫时仪式浩大、前呼后拥,共有三四千人,队伍绵绵数里长,出宫时文武百官在故宫午门前跪送,回宫时在午门前跪迎。

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祭地的礼仪大致和祭天相同。

祭地活动源于远古,最早是以血祭祀,据文字记载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认为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

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等也包括在祭地活动的内容之中。

祭祀宗庙。

所谓宗庙就是指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古代盛行的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结果。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普通百姓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也随着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天子、诸侯的宗庙设在门中左侧,大夫的宗庙在左、寝室在右,普通百姓的祖宗神位则设在寝室的灶堂旁。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来充当。

祭祀时要九拜礼,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包括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都是祭祀的对象。

从汉代开始还修陵园、立祠来祭祀前代的帝王。

明嘉靖时在北京的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